(1)边沁的圆形监狱构想:对囚犯全面监视

(1)边沁的圆形监狱构想:对囚犯全面监视

监狱作为国家暴力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有了相关文献的记载。但是由于当时的刑罚是以对罪犯的单纯惩罚和增加肉体痛苦为目的,而自由刑,包括对自由的限制甚至剥夺,尚未被列入刑罚系统,所以监狱仅仅被政府作为一个关押临时罪犯的地方,并且这时的监狱大多是用地下室来充当。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孕育的自由、平等、人权、法制精神得到了空前发扬,这时“自由”也就成为除基本生存条件之外,人们要求国家机器必须保证的价值目标,由此导致自由刑被确立并且日益成为刑罚体系的核心。而这也直接造成了适用于自由刑的犯人人数急剧增加,早期的监狱制度也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产生。

在1785年至1788年间,边沁,这位来自英国的功利主义大师在参观俄国当地的军事学院时,首次萌生了圆形监狱的构想。后来,他又从胞兄——沙谬·边沁(Samuel Bentham)如何稽查佣工的策略中抽绎出极富效能的圆形监狱方案,[47]并在信件和手稿《全景监狱:环视房》中首次提出“圆形监狱”(panopticon)这个说法。在边沁的作品描述中,我们了解到他所构想的监狱结构是一个四周被设计为一座巨大的圆形建筑,该建筑被分割为诸多只有两扇窗户的小囚舍,一扇对着建筑内部的中心瞭望塔,另一扇对着建筑外部,以便光线能够照亮囚舍。而圆形建筑的中央则是一座高高的瞭望塔,且其中布置了监视者的房间,中心瞭望塔开有面向圆形建筑内侧狱墙的大窗户。为了防止囚犯看到瞭望塔里监视者的身影,边沁在监视者房间内的窗户上安装了软百叶窗,并用隔板垂直划分塔楼的内部,使监察室被划分为诸多适当的监视位置。除此之外,边沁还在塔楼中设计了锯齿形的通道取代大门,以避免将监察室暴露在一点声音、一线灯光和一扇半开的门所露出的光线中[48]。圆形监狱结构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可以起到有效的“可知而不可见”的监视作用,还能在精神上控制受监视者,使他们始终保持自我规训。简言之,边沁的圆形监狱的本质特征就是“从中心可观察到各个点”,凭借着这只“敞视之眼”,囚犯被剥夺了任何私人空间,他们只能想象自己无时无刻都会受到监视[49]

总之,边沁引以为傲的圆形监狱构想生动地体现着他的功利主义刑罚观。但是,随着俄国和英国政府都不约而同地拒绝了边沁的监狱改革设想后,他的圆形监狱设想也就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福柯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全景敞视监狱”,边沁这一引以为傲的理念才重新得到评估,并且在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和美国开始把圆形监狱作为监狱改革的蓝本[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