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人形人工智能形象

(2)非人形人工智能形象

①机械非人形

以各种机械载具形态出现的人工智能在科幻电影的发展史中出现的频率较为平稳,这些人工智能往往以配角形式出现,充当科幻电影的背景板。其共有特点为智能不高,承担着较为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行进机构多为轮式或履带式。

《星球大战》中的R2-D2是银幕中较早出现的机械非人形人工智能形象,外观上采用圆柱形作为身体主要结构,头部的传感器和摄像机部分则是半球形,行进机构为隐藏在支撑柱下的轮子,头部的指示灯能够根据剧情发展改变颜色,并带有发声机构,能够发出类似独特的电子合成声音并以此来进行交流。

BB-8同为系列电影《星球大战》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它在外观设计上采用了球形身体与半球形头部的组合形式,球形身体也作为行进机构使用,半球形的头部通过磁力与身体链接,因此,拥有多个自由度,可以在球体上移动和转动,以此来做一些拟人化的动作和表情。与R2-D2类似,它也有发声机构,发出电子合成音用以交流。

R2-D2与BB-8均为影片中的宇航技工机器人,拥有特化功能的机械臂来执行对宇航设备的维修工作,并有较高智能和一种特殊语言。在影片中这两种机器人皆为配角,但它们可爱的视觉形象设定和滑稽的行为给众多影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C-3PO一起成为《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人气角色。

2008年上映的《机器人总动员》由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电影公司负责发行,安德鲁·斯坦顿执导。该片讲述了地球上的清扫型机器人瓦力偶遇并爱上机器人伊娃后,追随伊娃进入太空历险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中出现了多个经典的人工智能形象,作为故事主角之一的机器人瓦力是地球上的一种智能清洁机器人。该型机器人在外形设计上的结构较为简单,身体由方形压缩舱、履带行进机构和头部的摄像机组成,是一种专门为清理地球上的垃圾而生产的一种特化型机器人。影片开头的地球上,有大量和瓦力同型号的机器人报废在路边,瓦力身上的层层铁锈和已经破损的履带也印证了地球上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

机器人伊娃作为影片的“女主角”与瓦力的形象有着极大的差别,纯白的机体颜色与流线型外观带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与科技感,其头部和手臂设计为悬浮式,与机体并不直接相连,漂浮机构和推进机构全部隐藏在白色机体外壳之下,进一步突出伊娃的科技感,也是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的形象化。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小型化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外,机械非人形的人工智能形象也存在十分巨大的个体,如《苹果核战记:阿尔法》中的战斗机器人、《短暂和平》中的自律型无人兵器等,这类人工智能形象多为智能较低的杀戮机器,造型有多足步行机构和履带式几种,体型庞大,并有重型武器装备,类似坦克装甲车的外观,极具压迫性,其具暴力美学的视觉形象设计在形象上与上述的小型机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计算机类虚拟形象

以虚拟形象出现的人工智能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更近,以Siri、小爱同学、微软小冰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早已随着智能设备进入了现实生活,虽然此类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仍处在较低水平,但并不妨碍我们以此为蓝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工智能形象做出畅想。

最早出现在银幕上的计算机类虚拟形象是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58]中的哈尔9000型计算机。哈尔9000型计算机是人类探索深空的飞船上的智能计算机,它能够自主运行并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够控制太空船并照料航天员的生活起居。在视觉形象上,哈尔9000是一个亮着红色光芒的“独眼”,其本体则为飞船上的巨大阵列式计算机,能够使用飞船上的扬声器等装置发出电子合成音与人类交流。在影片中,哈尔9000拥有对飞船各类程序的操控权力,并能够读懂航天员的唇语,在人类察觉到它的背叛决定关闭它时,哈尔9000表现出极具人类感情的一面,它在请求航天员不要关闭它时的电子合成音中甚至带有哀求的语调。

哈尔9000是科幻电影史上人工智能形象的经典案例,在此后的许多作品中都对此有致敬和借鉴,上文提到的《机器人总动员》中的飞船控制程序奥托的形象在结合了轮船舵轮的设计基础上,在舵轮中心部位也设置了与哈尔9000十分类似的红色独眼。在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中,领航员空间站的Moss形象,也致敬了哈尔9000标志性的红色独眼。

除了实体计算机外,银幕中以系统或程序为存在形式的人工智能形象也有许多,最典型的包括《终结者》系列中的天网[59]、《黑客帝国》[60]中的矩阵,它们在影片中的多数时候并不以具体的形象示人,而是以其他机器人或虚拟形象作为自身的延伸,自身作为整个世界的统治者角色,深藏在幕后操控着一切。

为了在银幕上更好地展现上述程序式的人工智能形象,部分电影制作者为此类人工智能设计了较为固定的全息投影形象,如《生化危机》[61]系列电影中的红皇后,其本质为具备智能的超级计算机,在虚拟形象设计上参考了保护伞公司科学家詹姆斯·马库斯女儿艾丽西亚的形象,全息影像采用了红色为主的色调,诡异的微笑和冰冷的语言令其看上去就使人不寒而栗。

《我,机器人》中的VIKI也拥有自己的虚拟形象,相比于《生化危机》中的红皇后形象,VIKI的形象更具抽象性,它的虚拟形象由无数发光小立方体组成,通过改变这些小立方体的亮度与颜色,它可以在大立方体内部显示出立体的人类面孔形象,该面孔具有可变性,可以根据VIKI改变为不同形态,也可以通过扬声器发出电子合成音。

《她》[62]上映于2013年,影片讲述了一个名为萨曼莎的人工智能电脑系统与一位作家相爱的故事。萨曼莎的形象在电影史中十分独特,作为影片主角之一,萨曼莎在影片中更多的是以声音的形式出现,视觉形象仅以在电脑屏幕等终端上出现抽象的符号作为表征。

计算机或以其他虚拟形象出现的人工智能与我们生活的距离更近,也更加贴近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现实,即依赖超级计算机的强大算力的深度学习模式,它们的本体具象体现为超级计算机,但通过屏幕或其他图形交互界面,人们又可以将它们的形象加以定义,甚至当这些程序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它们能够自我定义自己的形象。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影视作品中人工智能形象的构建大都建立在人类对现有科技发展的理解与想象上,有些从古代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有些则扎根现当代文化。这种创作理念一方面借鉴了各个时期电子计算机及人工智能发展的成果,一方面也通过瑰丽的想象给相关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的思路和灵感。

影视作品中人工智能形象的构建也是人类对于自身文明发展的一种映射与表征,这些形态各异的人工智能形象不仅反映了人类文明中艺术发展和美学流变中的几种思潮,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映射。对于人类与技术的关系、人类与人类造物之间的认同关系乃至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与认同,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这些人工智能形象之中。

不论这些影片中所反映的思想是对于未知技术和高于人类智能的恐惧,还是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乃至生命意义等的哲理思考,这些通过大银幕出现的人工智能形象都为我们窥见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并在影片构建的世界中思考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