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看见我的时候
李璐汐[33]:我选的诗是小冰的《我看见我的时候》。
疲病的身子在树
少年轻轻地摇
我是天神一般敬仰的朋友
我看见我的时候
这一树被风
遮透了二十年的伤痕
我的老辈朋友
连绵地流着世界的小草
我为什么选这首诗呢?就是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当时就觉得这个标题挺吸引人的,但是我在首次读的时候,发现这首诗存在些许语病。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我承认确实在小冰的诗当中看到了很多的意象,可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意象的运用不是很连贯。我觉得(这首诗)就比较像我这个人,我的思维比较跳脱,可能上一句说完了,下一句接不上来。
关于这首诗我怎么评价的问题。我认为我评价不出来,什么是诗歌的标准呢?什么又算是诗呢?我认为诗歌的判别和界定是需要专家和学者去解决的问题,那诗人就只管创作就好了。诗人是思想和感知的歌颂者,他或许要做的或者想做的只是创作,他不会想定义什么是诗吧。关于什么能够作为诗的标准?怎么定义它是一首好诗和一个坏诗?这也是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思考的问题。还有就是关于审美的多样性,作为读者去欣赏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觉得这首诗不错,有的人觉得晦涩难懂。我第一眼看小冰这首诗的时候,就觉得矫情,真的很矫情!第二次再看的时候,我又觉得没什么,我简单地认为人工智能对于诗的理解,只是在通过一些比较美好的意境重组和模仿。当我看第三次的时候,我觉得可能小冰也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我没有办法真正站在一个创作者(机器人)的立场上去感受。
我找到一句话:“没有一个技术可以评价诗歌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不是达到所谓的标准。”又或许有一句话可以表达我的意思:山鸟与鱼不同乐,各有安乐,各有所喜。我认为无论何种流派的艺术,它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艺术是对日常生活的概括与升华。但是在小冰的诗里面,由于是由机器创作的内容,我觉得小冰好像对真正的生活和艺术创作并不能够完全地了解,这可能只是基于大数据的一种整合和模仿。我觉得所谓触及人的内心,与其说是艺术打动人,不如说在于发掘了日常生活中我们被蒙蔽或者无暇顾及的情感因素,但是矛盾的是,机器人哪有情感呢?
真人写作的诗我没有从《诗刊》或《诗选刊》里找,因为我平时刷抖音的时候也会关注一些诗人,其中有个诗人叫“魅力大王三”,他是一个东北“三俗”诗人。因为我本科是在东北读的,所以对东北的风土人情有一些莫名的好感。他的诗是这样写的:
在长大后我开始知道,没有长寿的勇者和善终的斗士。世界早就把规矩写明:胆大者半价打磨,热血地附赠寒冰。不要让我再向永恒开战了,我要送你满屋热气与一把蝴蝶。
我为什么选这首诗?我觉得他这首诗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是自我的顿悟,而且可能也写出了生活的缩影。他在创作之中所包含的应该是他的一种心路历程,或者可以说是我们一部分人的成长历程。我们面对生活的残酷,试图对抗残酷,去不断地反击,又或者是对于现在20多岁的我们很迷茫、很焦虑的状态的一种温暖的救赎吧。
下面这个是我创作的诗和小冰创作的诗的一个对比,题目都是《我看见我的时候》。我的诗是这样写的:
门外有楼影,楼影外还是楼影。我是蝼蚁,蝼蚁麻麻密密。南海有观音,观世一日又一日,众生皆苦楚,菩萨才不听你的心事。
可能因为我是射手座,有时候思维会很跳脱,写诗的时候可能就跳到自己的肉身之外。看我自己写的诗,可能是一个宏大叙事的视角,嗯,写的也是一种众生相吧。我们走出这个门,有很多的高楼,我们无法逃离这个世界,我自知渺小,这个世界又有很多像我这样渺小的人。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信仰,我们会有一些寄托,比如佛祖和观音。于是我后面写道:“南海有观音,观世一日又一日。”可就算是观音也有数不尽的事情要忙,所以“众生皆苦楚,菩萨才不听你的心事。”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的痛苦,都有自己的迷茫,就算菩萨也有自己的事情,他不会理你,所以我们还是要做好自己。
当我把自己的诗跟小冰的诗作对比的时候,我会觉得我的生活体验比她更丰富一点,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加多元。小冰是机器,可能她对生活的理解就不会很立体。可反向来看,这仅仅是我自己对小冰的诗片面的感受和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