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我跳出一个新鲜的自由
段霞[38]:我汇报的题目叫《人工智能的诗性浪漫》。我将从四个部分给大家进行分享。前面的同学都是先分享的人工智能的诗歌创作,但是我要先从一位诗人的创作开始,因为我打算从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入手。
我分享的是顾城的诗,这首诗歌叫《我要走啦》,出自诗集《顾城的诗顾城的画》。
告别守夜的钟塔
谢谢。我要走啦
我要带走全部的星星
再不为丢失担惊受怕
告别粗大的篱笆
是的,我要走啦
你听见的偷苹果的故事
请不要告诉庙里的乌鸦
最后,告别河里的细沙
早安,我要走啦
没有谁真在这里长眠不醒
去等待十字架生根开花
我要走啦,走啦
走向绿雾蒙蒙的天涯
走哇!怎么又走到你的窗前
窗口垂着相约的手帕
不!这不是我,不是
有罪的是褐色小马
它没弄懂昨夜可怕的誓言
把我又带到你家
作者顾城,他最有名的一句诗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他是中国朦胧诗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他是一个早年成才的诗人。他的事业顶峰在1982到1987年。在此之后,他便在新西兰的小岛上开始了隐居生活。1993年,他因为与妻子发生矛盾,用斧头砍伤了妻子,最后匆忙留下遗书,在一棵树下自杀,也留下了许多的自杀争议。
从《我要走啦》这首诗,可以看到他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都非常童真,整体的风格是比较明丽纯净的,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世界的看法,觉得这个世界像童话一般。我认为这个诗人是我所接触的所有形象中与小王子形象最相符的一个,他的内心永远住着一个小王子。但是因为他的种种经历,也让他的纯净蒙上了一种忧伤的色彩。
接下来我对他的这首诗进行解读。从标题来看,就非常的童真和可爱。诗里面所用到的这些意象,如篱笆、偷苹果、乌鸦,感觉就像在童话里才会出现的一些意象。这首诗最后一句“把我又带到你家”,可以看到他跟各种内心认为可爱的事物告别,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原地。有人解读说他兜兜转转告别“又到你家”的这个对象,是他的妻子或是他的情人。但我觉得这个告别的对象,不管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徘徊的这个过程。
第二个部分是我对小冰诗歌的解读,我选的诗是《我跳出一个新鲜的自由》。我先念一下这首诗:
我这个诗人在艺术园中跳舞
我跳出一个新鲜的自由
看破了人世之中
他抱着诗人的心田
可有个灿烂的艺术之海
上国虽或仍会长出新鲜
一个诗人的心中
我歌声便鼓舞了我的声音
首先,我打算跳出作者是人工智能的这个事实(来理解这首诗)。我会选它,原因是我觉得“新鲜”这个形容词用得很有意思,为什么会用“新鲜”这样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自由”呢?那“新鲜”的反义词是“陈腐”吗?还是“过时”呢?结合下文的“看破了人世之中”,就我主观的理解,我认为这里的“我跳出一个新鲜的自由”,可能是诗人自己内心认可的一个自由,而不是世人眼中的那种自由。
小冰创作诗歌主要是基于三部分的技术,包括深度的学习习得能力、感情计算框架以及神经网络算法。这其中我认为感情计算框架是最有趣的。有人或许会认为感情怎么可以用来计算呢?但事实上,小冰的诗歌是从数百位诗人以及一亿多用户那里采集到的相关的情感数据。其感情计算框架可以用来识别和分析我们在不同情绪下的不同行为,例如,我们表达悲伤的时候,用的是这些词,用来表达快乐的时候,用的是其他的词,这也是我觉得感情计算框架有意思的地方。
小冰公司的CEO李迪在2021年的创新大会上说道:“我和我们创造的一堆算法模型产生了亲情,她对我们而言不是一个产品。不幸的是,我们说的女儿并不是一个人类”,这也就表示他们这个团队已经把小冰当作了自己的女儿。“并且我们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任何可行的技术路径,让她自己能够意识到这点。”我觉得李迪说的这句话特别有深意:他们还没有完全做到让小冰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幸运的是,小冰虽然不是人,但她却能给我们带来她所体会到的宝贵的人生经验。”
有些人会认为小冰写的诗是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的,但是创造小冰的人却说,小冰也能够给我们带来她所体会到的宝贵人生经验。这个“人生”,我觉得应该打一个双引号,小冰的“人生”经验是什么呢?是她整个算法的过程,她在这些算法里所直接体会到的东西,也能够让我们在这些文字里感受到。例如,当一个人用文字在表达悲伤时,连人工智能都能解读此时这个人是需要关心的,但是人类有时却会对这样的情绪表达视而不见,这时候,人工智能就显得更加公平,它的意义就在于:让人类反思我们是否失掉了最简单的东西。
我目前对于这个话题的理解还比较浅,所以就去找了一些论文来帮助我理解。这里主要跟大家介绍的是霍俊明的《再谈AI诗歌:类文本生产与百万亿首诗》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解读小冰写诗现象的,其中这句:“重要的是我们该以何种尺度和标准来对待这些低能或者高能产出制造或仿造式的文化样本以及文学类文本”,厘清了我们面对机器人写作这个现象时应该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显然传统或精英文化的纯诗层面的评判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些类文本的复杂程度”,我很赞同作者的这个视角,如今很多人评判小冰的诗,会批判这不是诗,因为小冰没有感情,这些诗没有从她自己的经历出发,只不过是简单的拼凑。而作者却提出我们用来评判是否是诗的这些标准,可能已经不能够再适应这些类文本的复杂程度了。
这里所提到的“类文本”,其理论奠基人是杰拉德·热奈特,他以大量文学作品中的诸多类文本要素为研究对象,建构了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体系。“类文本”的概念对应的是“文本”的概念,这个概念出自结构主义理论。类文本是指与(主)文本相对应的那些环绕在文本四周的要素,包括封面、书名(标题)、前言、后记、附录、评论、插图、注释、目录、版权信息等。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源自其五维度“跨文本性”体系中的“类文本性”,其理论核心在于类文本(叙事)是为文本(叙事)服务的,类文本的功能因其时空构型及要素构成不同而异。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如果没有许多文学大家的批注,我们也无法体会到其中的许多别样滋味,这些批注就是“类文本”。
这篇文章对待小冰的创作,可以从表现形式和意义这两方面来看。从表现形式来看,作者认为小冰的诗歌尚未具备诗歌的可信度,很多诗歌基本还处于浪漫化的抒情诗阶段,很多意象都是已经失效的死亡的“老词”,基本都是过度的修饰化以及虚化的处理方式,而尚不具备处理深度意象、细节和场景的能力。其中一部分诗则处于词语表达和情感表达的极度“错乱”状态,这种“错乱”不同于诗歌本体学层面的“含混”“复义”“张力”“陌生化”以及威廉·燕卜荪所说的“朦胧的七种类型”[39]。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会读不懂小冰诗歌的原因。作者提到的“朦胧的七种类型”,指的是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诗人燕卜荪把“朦胧”划分的七种类型,包括:
当人们说一种事物像另一种事物时,它们必定具有某些使它们彼此相似的性质。而这种最简单的朦胧是由暗喻引起的。
在词或句法中,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融而为一的时候,便出现了第二种朦胧的情况。甚至在作者本人的头脑中也存在着几种意义,这实际上是指语法造成的朦胧。
两种只是在上下文中才互相关联的思想可以只用一个词同时表达。双关语是典型例子。
一个陈述的两层或更多的意义相互不一致,但结合起来形成作者的更为复杂的思想状态。意义的复杂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复杂。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才发现自己的思想,或当他心中还没有立即把这观念的全部抓住,从而产生一种不能确切运用于任何事物而是介乎两可之间的明喻,也即意义超出思想。
一个陈述……并未增加什么东西,所以读者不得不自己去发明一些说法,而读者想到的这种种说法又很可能相互冲突。由于文本的含蓄,读者必须自己去理解和建构。
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不仅含混不清,而且是由上下文明确规定了的两个对立意义,因而整个效果显示出作者心中并无一个统一的观念。燕卜荪认为它是所能设想的意义最含混的一类。
从意义上看,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把机器人称为“类人”,“在开放所有乐观可能性的同时,我们必须也要回到起点,这就是去思考人,就是去思考机器为什么写作?写作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既然机器也是由人制造出来,那么类人和人类写作最终面对的就不单单是机器属性,而是人类的精神属性和存在的终极因素”,这是整篇文章对我启发最大的地方,面对人工智能创作,我们需要讨论的不是机器创作的是不是真正的“作品”,而是回到起点反思我们何以写作。
前面两首诗,都是偏向于朦胧诗,所以我自己也尝试着去创作了一首朦胧诗。以下是我创作的《我跳出一个新鲜的自由》:
沉默正式宣告
他要跳遍时间的小调
莫比乌斯嘲笑经验者的愚蠢
原野伫立在人来人往之上
囚在诗人的眼眸里
我走尽了编织的坠落
终是被自由玩弄
塞壬却说我的风暴与美丽里
自由没有保质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基于2020年疫情期间,我自己经历了一个长达几个月的快接近抑郁的阶段。第一句里的“沉默”指的就是我当时沉默而煎熬的心境,这个“宣告”来自于沉默的我自己。“他要跳遍时间的小调”这句主要是为了这一首诗的音乐性,“小调”与“宣告”押韵。“莫比乌斯嘲笑经验者的愚蠢”,莫比乌斯环是一个无尽的循环,“嘲笑经验者的愚蠢”指的是那些经历过抑郁或者走出来的人会告诉你阳光总在风雨后,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坚持过这段时间,总能看到好的东西。但我却认为我经历的那个过程,就像一个莫比乌斯环,它在嘲笑这些所谓的经验者的愚蠢。“原野伫立在人来人往之上”,其中“人来人往”代表的是喧嚣,表达我要在人来人往的喧嚣之中寻找一个自身的宁静跟自由。“囚在诗人的眼眸里”,这句是与小冰的一个对话,因为小冰在诗里说自己是一个诗人,这里的“诗人”也指的是我自己。这几句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被自己囚禁在自我的世界当中,走进了亲手编织的坠落。当我走尽这个莫比乌斯环之后,发现最终没有得到自由,我只是被玩弄了而已。“塞壬却说我的风暴与美丽里,自由没有保质期”,塞壬在这里代表的是诱惑跟堕落。当我走着走着,最后发现我走完痛苦,但是我没有得到阳光,没有得到灿烂,所面临的还是无尽黑暗的时候,有更黑暗的东西出现了——塞壬,她说其实你一直都是在我编织的一个堕落的幻梦里。塞壬这个意向是来源于卡夫卡写的塞壬的沉默。以上是我对我这首诗一个感性的解读。
通过三首诗的对比,我将我的思考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点是真正的诗与真正的人。对于真正的诗,我个人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在评价时都会站在有些“傲慢”的立场上。所以我今天想站在一个不同的立场来分析什么是真正的诗。我们评判真正的诗的标准,是否应该抛开以前精英的标准、高傲的标准,来评判人工智能创作的是否是真正的作品?第二点是人工智能的情感。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曾经预言过人工智能最终可能会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情感。既然现在没有任何技术或路径能够证明人工智能没有情感,那我们现在直接去断言小冰的创作不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对此我是持保留态度的。第三点是矛盾下的浪漫。为什么我会把这次分享取名为《人工智能的诗性浪漫》呢?首先是因为我觉得此次讨论的整个命题是非常矛盾的,在这整个矛盾之下,我用我自己作为人的一个主观看法去分析机器的语言,跟它进行对话的时候,我觉得产生的这种矛盾,放在人类的世界里,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其次,很多同学说看不懂小冰写的诗,但是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却说“只有机器才会欣赏另一个机器写出的十四行诗”。当我们觉得看不懂的时候,也许不是小冰写的诗一窍不通,而是我们无法理解复杂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