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的冲击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断语,精辟地概括了媒介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在他看来,任何一种新的媒介技术被普遍推广之后,这种媒介技术就给社会引进了一把新的尺度,人们必将按照这把新尺度的要求改造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传播工具所开创的可能性和带来的社会变革。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这个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更大[23]。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闻生产,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潜力,当然也冲击着新闻记者的就业前景。
①“劳工型”记者岗位减少
2015年5月,为了测试机器人和记者谁能写出更好的报道,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驻白宫记者、前任商业记者Scott Horsley(NPR公认的写作好手)和Wordsmith(Automated Insights公司开发的“机器人记者”)进行了一场写稿比赛。Scott花7分钟完成报道,而机器人Wordsmith仅用了2分钟[24]。
不过质量上的结果相反。NPR在Polar上发起了投票。截至发稿时,机器人写的文章获得了912票,人类写的获得了9916票。Scott Horsley的文章虽然更长一些,但语言更简明易懂。
这场“人机对战”带来最深刻的影响是:“机器人记者”仅需要基于设定的软件程序,就可以写出以前一个甚至几个人组成的新闻小组才能完成的新闻稿件,而且还具有效率高、操作方便、程序简单、节省人力物力等优势。
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深入嵌透,“机器人记者”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大放异彩”,使得新闻媒体对进行消息、通讯等简单化和扁平化写作的通用型新闻记者和从事基础性采编工作的“劳工型”新闻记者的需求量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对“技术型”新闻记者的需求量却逐渐增多。“技术型”新闻记者指的是除了具备基础的写作能力,还具备算法知识和编程能力(如数据编辑、受众开发编辑和新闻应用编辑)、处理数据的技能和对数据采取行动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记者。“技术型”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对人工智能背后的工作机制有一定的了解,还应当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新闻生产服务,面对智能系统出现故障时也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由此,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开始更多地雇佣技术人员,组建新媒体团队和数据新闻工作室,技术类互联网工作在新闻资讯的生产与分发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5]。
②新闻从业者压力倍增
和普通新闻从业者相比,人工智能赋能的新闻生产方式优势非常明显。机器人新闻的大数据归纳能力和人工智能模仿能力,使它的反应能力和成稿速度远远快于常人,如在发生地震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它能抢先获取数据并在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稿;人可以偶尔熬夜到清晨,而“机器人记者”工作永不停歇;机器人新闻是依据算法程序自动生成的,具有较强的客观性,除非人工提取数据有误或程序出错,否则“机器人记者”写出的新闻就是结构化数据的一种文本形式的可视化表现,基本可信[26]。
智能新闻写作具备如此多的优点,今后将会在传媒行业应用得越来越普遍。许多媒体新闻记者已经感受到其带来的威胁,部分记者开始考虑转行,这也是近年来传统媒体一直被“唱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新闻从业者的信心有所减弱,同时媒体招聘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少,市场就业竞争进一步激烈,这无疑将增加新闻记者尤其是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27]。
③新闻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校对、印刷等环节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对新闻采写的固定流程。在这样“流水线”式的新闻生产中,新闻机构需在繁杂的数据整理和新闻运营中投入大量的人物、财力,以此来保证新闻客观真实。这不仅前期投入巨大,也严重挫伤了新闻的时效性,阻碍新闻的传播。以报纸为例,一条新闻内容的产生,需要记者经过前期的线索收集、调查采访、策划选题后方能写作成稿,而后更是需要长时间的重重把关、排版、印刷、出版。这个周期有可能是一天或者几天,对于深度调查来说,时间跨度为几个月都不足为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更新,智能化新闻生产方式的优势日益凸显,并将代替传统的链条式的生产模式而成为新闻媒体新闻生产的主流方式。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在宏观上塑形整个生产流程,也在微观上重构和再造信息采集和制作等环节:新闻素材的采集不再完全依赖人工操作,而会部分地让位于传感器、大数据等技术来完成,采集到的数据直接在云端进行存储、信息分析和系统加工;新闻的制作也将大量由机器人记者承担,24小时全天候地为各新闻单位和聚合平台提供海量的稿件内容;与此同时,新闻内容的呈现也不再仅限于文字图片,新闻视频化逐渐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因此,主流媒体纷纷搭建智能剪辑平台,实现新闻视频的自动化剪辑。智能新闻生产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资讯内容的生产效率不断加速,并持续刷新着用户的新闻体验[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