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闻生产的相关案例

(2)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闻生产的相关案例

智能化的新闻生产模式正在成为主导趋势。由智能化技术支持下的数据新闻、视觉新闻、机器人新闻、传感器新闻、算法推荐新闻等诸多新的新闻形态不断涌现,为用户带来更为多元化的新闻接受体验。尤其是5G技术的降临,新闻生产速率得到空前提升,VR/AR的性能得到极大的释放,新闻场景化建构也因此得到广泛的重视,新闻“云生产”成为现实,新闻产品更是出现诸多新形态,人机合作进行新闻生产已然成为大势所趋。

在我国将人工智能技术和新闻生产结合得最早、最好的当属新华社。智能化新闻生产时代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写稿机器人的诞生,而在这一领域,新华社是央媒中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早在2015年11月,新华社便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快笔小新”,成为央媒中率先进行机器人写稿的媒体机构。“小新”将采编业务和技术手段深度融合,可以从数据采集、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四个环节快速完成稿件的自动化撰写,极大地降低了编辑记者的工作量。如今已在体育赛事、财经证券等快讯、简讯类稿件中“大展身手”,并随着技术的进步被给予了文本复述、语音交互、看图写话等新期待[15]

据新华社官方介绍,“快笔小新”目前适用于体育赛事、经济行情、证券信息等快讯、简讯类稿件的写作,从该新闻的文风不难看出,“机器人记者”主要适用于金融、体育等数据繁多的领域以及摘录性的工作,它只需对数据分析加工后写成规范式的报道即可,风格生硬而枯燥。NPR所做的调查显示,能写作的机器可以模仿很多作家的用词习惯,但它永远无法拥有这些作家的人格、人性、人情[16]。因此,“机器人记者”的报道目前来看是单调的、乏味的,这样的报道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品位需求,得不到读者的喜爱。这是“机器人记者”在文风方面的劣势。

在内容方面,与“快笔小新”类似的“机器人记者”也有很大的劣势。首先,它无法完成现场报道。事件性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现场感,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之外,许多重要的细节也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而这是必须亲临现场才能获得的。严格而言,新闻报道不是“写”出来的,而主要是“采”出来的,所谓“七分采三分写”是有道理的。“快笔小新”显然在这方面有缺陷。其次,它也无法完成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要求报道者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不但要梳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厘清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还要分析导致事件结果的原因和条件,这样的工作显然只有人类才能完成。最后,它无法完成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反映的是“人”的取向、“人”的价值判断和“人”的立场,“人”的问题始终是新闻评论写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关怀,因此,新闻评论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机器人记者”作为人类创造的劳动工具,显然还不能僭越到主体性地位[17]

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在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面向全世界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1.0”。该平台重新定义了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基础设施,促使媒体新闻生产趋于智能化转变,代表着新华社在探索媒体智能化这一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评论称:“当美国媒体还在缓慢引进人工智能技术,中国的新华社早已大步向前。”[18]

“媒体大脑”集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等多项核心智能技术,具备诸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智能语音合成等多种功能,其打造的2410(智能媒体生产平台)、新闻分发、采蜜、用户画像等8个模块的服务内容更是覆盖了新闻从“线索—策划—采访—生产—分发”的生产全路径。

智能媒体生产平台将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无人机、行车记录仪等智能采集设备,结合新闻发生地附近的多维数据,实时检测新闻事件,智能生成数据新闻和富媒体资讯内容等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提供给媒体和记者。平台上线后,摄像头等智能采集设备将变成记者的眼睛。并且该平台还达成了智能、生产、审核、发稿等流程的自动化,促使媒体生产效率大幅度攀升。而“采蜜”功能使得记者的耳朵也得到了新的赋能。“采蜜”融入了业内先进语音识别技术,可以直接将录音内容转换成文字,并无缝衔接移动端和PC端实现自动上传,让记者免于整理录音,避免了大量简单重复劳动,显著提高记者的工作效率和内容生产力[19]

除了“媒体大脑”,新华社开发应用的“AI合成主播”同样具备技术领先的核心竞争力。2018年11月7日,新华社携手中国搜狗公司于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AI主持人“AI合成主播”——“新小浩”,“开创了新闻领域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20];2019年2月19日,“新小浩”实现了从过去的“坐着播新闻”升级成结合肢体动作的“站立式播报”,在呈现效果上变得更加智能逼真。

尔后不久,新华社又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与“新小浩”一同逐渐投入在春运、春节、“两会”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已播报新闻13000多条。2019年6月,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在新华社与搜狗公司合作的基础上,又联合俄罗斯塔斯社推出了全球首个俄语“AI合成主播”——“丽莎”[21]。2020年5月21日,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正式上岗。

“新小萌”是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联合搜狗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化产品,采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克隆”而成,不仅立体、灵活、可控,还具有同时支持多机位多景深,360°任意角度呈现内容等能力,在应用空间上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为新闻节目多样化制作和呈现带来了更多选择,也为新闻生产的“未来场景”开辟新空间[22]

“新小浩”的声音和外形皆来自主持人邱浩,而“新小萌”的语料则是来源于主播屈萌,英文主播的素材来源于主播张朝,这些都是真人痕迹尽显的数字产物,只是借助了人类主播的形象和声音,但从本质而言,却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从目前“AI合成主播”的形态和语言上来看,距离真人主播还有较大的差距。“AI合成主播”看似自然,用户仔细观察依然能用肉眼看出与人类主播的不同之处,让受众一定程度上感到“不适”,降低了“AI合成主播”在播报新闻时的观感。“AI合成主播”无论是技术,还是向用户传递信息的舒适感来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虽然在效率和及时性上,“AI合成主播”有着人类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情感传播上,尚缺乏人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