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标的痛苦面具

2.音标的痛苦面具

我们是不是真的谈音标“色变”?在过去,70、80、90后都是学音标的。如今,他们心中仍有一种谈音标“色变”的恐惧,但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拼读效果不佳,单词实在是背不下来时,又觉得还是得送去学习音标。

音标(phonetic symbol)是记录音素的符号,包括汉语的拼音字母、英语的韦氏音标和国际音标等。音标和汉语拼音有着共同的功效,均用来记录发音,是学习发音时不可或缺的:

那么,国际音标和汉语拼读,到底有何联系?

关于中国的汉语拼音,网络新闻上是这样记载的:

一位在1958年就读一年级的受访者回忆说,打开新发的课本,他惊讶地发现课本的第一页是一些曲里拐弯的外国符号。除了方块汉字之外,这还是他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字。但不久后,他就发现通过这些字母他能够学会很多生字。学会拼音后,他便经常到新华书店去看书,以前不认识的字,一拼就知道是什么了。那时,他看了好多书,也认识了很多字。

据当时报道,一般情况下,农民在15到20小时就能掌握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100个小时就能认识1500个汉字。

如果说汉语拼音是近代的产物,在过去几千年里,人们不会拼音,生活交流并不成问题,那么,交流没有障碍,为何还要学习汉语拼音呢?理由很简单,为了更快地识字。难道有更高效的识字方法,我们还不去使用吗?难道在扫码支付这么便捷的年代,我们还是选择手握纸币购物吗?这个道理与我们学国际音标的原因是一样的,“事半功倍”从古至今都是我们的追求。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就不会问“为什么英语国家的孩子们几乎从来不学国际音标,依然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诸如此类的问题了。部分10岁左右的孩子汉语拼音学得很差,但是交流并没有障碍。音标的学习,既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英语发音的规律和技巧,也能让教师们真正做到传“道”,把几十万单词里面出现的成千上万发音现象用精简的方式概括总结出来,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音标一共有48个,加上新版、旧版音标的对比,英式、美式音标的补充,最多能达到60个左右,其中还有很多和汉语拼音相似的音和形。至于这么多音标符号要学多久,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最快两天,最慢则需要扎扎实实花上半年时间。

不得不说,英语的国际音标数量不多,在学习难度上相对简单。教孩子自己去查字典,自己尝试发音是很关键的。学会发音的标准,这才是自主学习。自然拼读毕竟属于“发音的规律”,哪里有规律,哪里就有特例。无论是学习语言,还是学习理科中的化学或者生物都是如此。

对于不会音标的家长来讲,如果孩子发音听起来比较“洋气”,那么通常会认为孩子发音没有问题。但是,越是这种盲目的自信,越容易把“everybody”读成卷舌的“everybordy”,把“little”读成“littow”(谐音“里头”)。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纯外教的自然拼读类课程也有优势,在没有父母发音干预的情况下,启蒙早的孩子更容易通过这样的非理论教学把单音读得比较饱满,比如,读“n”或者“h”这样的字母时。

自然拼读或许真的能很“自然”地把正确饱满的单音植入孩子的脑海里,但对于听力上模仿力差的孩子来讲,或许不得不用音标这种手段讲解发音原理,这样才能使其更加“信服”,真正搞懂这个音是怎么发的,从而学会熟练流利地拼读。

然而,遗憾的是,并非每个孩子都能遇到专业的发音老师,现在的10、20后能不能遇到像样的语音启蒙老师,取决于80、90后当年的英语基本功学得怎么样。而80、90后的老师,大部分是60、70后,少部分是美剧。有时候忍不住感叹,看美剧长大的英语学习者,即便语法和语音不完全正确,但是语感的确会比死记硬背出来的好。

一方面,曾经的语音培养,野蛮生长的较多,练成什么样,全靠自己后期的练习。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那个年代,网络比较开放,可以接触到的英语资源逐渐增加。80、90后的英语兴趣确实是培养起来了,兴趣得到发展后,英语平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另一方面,中国教师也好,外教也罢,教学专业度难以把控。有时候家长想做选择,却并非有得选。所以,我写这样一本书,目的是让每个人都知道学习的策略和要点,把握能把控的东西。无论对于小学生、初高中生,还是成年人,都一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