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与口语的转化

三、储备与口语的转化

既然讲到了发音,自然就少不了口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检验标准。斯蒂芬·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的假设研究为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斯蒂芬·克拉申的输入理论中谈到的语言输入(input)是指学习者听到、读到的语言素材。他们通过加工这些素材在头脑里形成目的语的规则系统,对于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的看法不尽相同。行为主义输入观忽略了学习者的内部学习机制,强调外部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控制语言输入,提供反馈,塑造第二语言习得。心灵主义输入观与其相反,强调内部机制,把语言习得机制看作是先天具有的。因此,环境的作用显得微不足道,而且也不够充分。互动式输入观认为语言习得是外部与内部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的内部加工机制作用于输入的性质,同时输入的性质也决定学习者的内部加工机制。

简而言之,语言知识的输入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输入,就没有一定量的输出。语言学习,尤其是语言的表达,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足够的自信。在真实的对话当中,学习者因受时间的限制,所学到的知识发挥监控作用的可能性较小,所以为了给监控节省时间,学习者需要大量自动化的语言知识。

这些自动化语言知识的产生来源有以下几点:

(1)标准自然的发音习惯;

(2)固定的习惯表达;

(3)逻辑。

就以上3点,我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说明。第一,标准自然的发音习惯。标准和自然本身是两个要求。只标准不自然不可取,只自然不标准亦不可取。既标准又自然的发音习惯会让我们在形成长段语音流时不因为细节出现问题,摇摆不定。第二,固定的表达习惯。固定的表达习惯分三类:第一类是有非常熟悉的句型结构或者短语;第二类是有成品的句子套用;第三类即有固定的语气及语调的集合。这三类都可以直接拿出来用,既省时又省力。第三,逻辑。这点比较容易理解。然而,如何真正做到逻辑分明,一个字:练。光说不练假把戏。练习的方式不需要千篇一律,具体操作可以根据以下标准来分类:

(1)自学还是从师;

(2)个人性格及毅力;

(3)内驱动力强弱。

那么,成年人的口语学习到底应该学什么,练什么?

不少人认为成年人学英语无非是学习旅游、日常会话那些。如果是这样,在书店买畅销口语分类大全回来背就够了,为什么还要上课呢?因为单词不认得,所以不知道这句话怎么用。若是这样的思路,那问题又来了。难道老师教授口语课就是教你单词的用法?所以,无论是成年人去机构上英语课还是同行老师教授英语口语,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

我们到底是应该先学功能型口语还是场景型口语?

好几年前浏览新闻时看到全国在校英文学习者超过6000万,加上在家自学以及培训机构的学习者,就已经超过1亿人口。因此,书店里的口语书永远没有最畅销,只有更畅销。然而,这些书对于自认为口语尚可的人来讲更为合适。换句话说,这部分人无论买不买口语书,出国交流都不会有大问题,无非是查一查某些固定单词罢了。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习者来讲,书买回来了也依旧不知道如何去运用。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口语的学习和提升不在于你说的究竟是哪个话题,而是在于你是否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英文传达自己的意思。理解句子结构比掌握结构更为重要和实用。在初、中级口语水平阶段,学习功能型的句子结构远比场景型更为迫切。到了中级水平之后,自己就完全能够应付那些“畅销书”进行自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