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与及时反馈
打游戏中的那种即时反馈真的很难完全转移到AI教学当中。
拿大家都熟悉的“百词斩”举例,看图片选择正确的词义不也是一种即时反馈?但是为什么用着用着,孩子就厌倦了,觉得好像这种“玩”法不能帮助到自己了呢?还不是因为人脑的“偷懒机制”,从最初的看图去判断到底该选哪个词,变成条件反射看到同样的图片就选相应的意思。说白了,这不是深层记忆力的产物,只是视觉惯性罢了。比如,我们看到这个图只需要选“r”字母开头的那个单词就够了,如果看到另一幅图只需要选择结尾是“tion”的就够了。可以说,只要脱离了这个游戏,你的这种记忆假象下的单词量就一无是处。当然,我说的只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但并非说这类背单词App真的一无是处。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劣势并且用其他途径去补救,这才是学习的方法。学习如果脱离了方法,和搬砖又有什么区别?
在讲单词的章节时,我有讲到直接拿单词书去背单词。拿手或者其他书本遮住后面的中文意思,看着英文单词,如果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中文意思,那就说明这个单词真的认识,那就打个勾;如果还有片刻犹豫,那都不能算是真的认识的老朋友,就不能勾上。经过十多天十多次的复习之后,可能大部分都可以做到一看到书上这个英文单词,就立马能说出中文意思。然而你要注意我写作中埋的伏笔——书上这个英文单词。什么意思呢?很多英语学习者,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拿着单词书复习了这么多遍之后,很多人都是记的单词位置或者是顺序来判断意思的。并且,无论我在课上怎么强调“要用尽全力避开自己的大脑惯性”,都没法做到让所有人都不被这种极其容易“偷懒”的方式蒙混过关。背单词的学生也会觉得很苦恼,我也想不受干扰,但是就是做不到。只要这几个单词按照这样的顺序、这样的排版存在,我就避免不了地会形成这种“惯性”。所以,很多人单词书都快要翻烂了,但是一出现在试卷上,或者其他阅读素材当中,或者口语中,根本就不记得这是自己背过的单词。因为位置变了,排版变了,字体变了,词可能还加了个“ing”……如果是听力,那就更惨!本来单词都是在没有拼对却不以为然的情况下背的,那怎么可能会升华为听力词汇呢?当别人在说这个单词时,对于大家来说,就像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单词一样。
大家一定都玩过一款手机游戏,叫作俄罗斯方块。这种游戏极其简单,我从百度百科中查到的游戏规则是:由小方块组成的不同形状的板块陆续从屏幕上方落下来,玩家通过调整板块的位置和方向,使它们在屏幕底部拼出完整的一条或几条横条。这些完整的横条会随即消失,给新落下来的板块腾出空间,与此同时,玩家得到分数奖励。没有被消除掉的方块不断堆积起来,一旦堆到屏幕顶端,玩家便输了,游戏结束。
若追溯历史源头,这款游戏是1984年在俄罗斯科学院计算机中心工作的数学家帕吉特诺夫利用空闲时间编出的一个游戏程序;1985年这个程序被移植到个人电脑上,俄罗斯方块从此开始传播开来。近40年光阴,可谓是经久未衰。我觉得这款游戏能撑到如今,从心理层面来讲,就是抓住了人们渴望“及时反馈”的心理。
其实,即时反馈说的并不是表面消除了一堆方块,或者是玩Dota或者王者荣耀的游戏过程中干掉对方英雄时,听到随之而来的“First Blood”“Double kill”“Killing spree”“Godlike”等这种对你的行为立刻给予的评价。不过,我觉得很多人应该是把“即时反馈”和“即时享乐”混为一谈了。孩子做了正确的事,立马夸奖;做了错误的事,给一个眼神示意等,这些都是生活当中微小的即时反馈场景。如果从日常小事开始,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想必这样的孩子一定会非常遵守规矩。再者,我们训练猫猫狗狗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米哈里在《心流》中提到的进入心流状态的核心条件包括:目标略具挑战性,任务难度略高于能力;集中注意力;获得即时反馈。
前面两项比较容易理解,但即时反馈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即时反馈才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在学习时如何才能获得即时反馈呢?对于孩子而言,自学肯定是难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