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老师的小心机
以前,我也一直觉得为师者,能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就够了。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逐渐觉得,事情好像没这么简单。
我是个不喜欢批评孩子的老师。如果有一个人在做坏事,我会选择表扬班上认真的孩子。做坏事的孩子一看,表现好的同学被表扬了、被奖励了,立刻会收手,并且很快认真起来。这个思路真是屡试不爽。且远比直接当着全班的面开批见效快。
有部分很有主见又霸道的孩子是不会听老师或家长批评的。你越批评,越喊stop,他就越停不下来。因为他对这些“禁止”早有免疫力了。既然这样,为人师者又为何偏要选用一个看起来很有威严但却没法执行实权的办法来对付孩子呢?长此以往,孩子内心可能不仅麻木,而且还会干扰到自己学习的心思。而当在捣蛋的学生看到其他表现好的同学得到奖励时,那小神情,犹如自己丢了最喜爱的公仔一般心痛。孩子不会是在一天两天就得到改变的,但是如果老师这样很有仪式感地奖赏,犯错中的孩子就会不断不断反思自我,从而向上。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高兴的结果吗?和自己相处得好,和同学们相处得好,和老师相处得好的孩子,最有进步的可能。
如果一个孩子调皮到难以集中注意力,那么确实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学。这部分孩子在面对需要思考的问题时最容易喊难。但是如果老师刻意不把注意点放在他们身上,而是分解难度,让他们逐渐觉得,好像其他人得到奖励也很容易,这部分孩子就会有了自己也要参与的冲动。在众多这样的孩子当中,最多半年时间,就能看到变化。上课时不再不安分了,也不再动不动就喊难,更不会丢下笔就趴在桌子上睡大觉。甚至有些改变后的孩子,会因为还记得自己之前跟我学过的内容高兴;会在看到新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时及时劝止;无论我讲什么,再也不喊难。有时,死板地对待孩子确实会适得其反,但是如果在可以“放水”时“放水”,弱化学习这件事,让学生通过各种与知识有关的游戏被调动起积极性,那么,后面他们就乖得一塌糊涂。而且会因为自己的进步换来的表扬而表现得更自信。
二三年级的孩子,可塑性真的很强。当然,父母对学习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也决定着孩子的改善程度。如果父母自己不重视学习,没有给孩子不断灌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光凭老师的引导,效果可能波动比较大。毕竟一切靠孩子的“天性”和“自觉”,光想想就不靠谱。
如果孩子调皮,上课不遵守纪律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给老师们和父母这样的几个建议:
第一,不能当面斥责。就算真的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也选择先表扬和奖励其他孩子在前。注意,奖励一定要实时,以体现出奖罚分明这种冲击感。
第二,斥责时,不一定要“破口大骂”。即使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只要语言难度适中,基本都能听懂老师的意思。所以,斥责前应当先温柔以对,把他做得不好的事情,亦师亦友地告知,并且,一定要说:“老师现在跟你说这个问题时虽然很平静,但其实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否则我不会单独跟你谈话。下一次,如果我在课堂上告诉你不能怎么做,请记得,那已经是老师对你严厉的警告了。”
做到以上两点铺垫的老师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能今天遵守了自己的规则,明天就又不遵守规则了。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旦“食言”,孩子必定越来越难管。
除了纪律以外,老师在编排课程时也是需要有一些“小心机”的。比如,每次在讲重点时,都可以说,大家一定要及时做笔记,后面就会根据我现在讲的内容提问,谁回答出来,谁就可以拿分或者是获得奖励。孩子们向来对及时反馈的事物很钟情。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经久不衰,为什么人们更加容易沉迷于游戏的原因了。成与败,及时反馈,在纠正孩子习惯和促进学习上,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哪有什么持续不断的内驱力?不过是反馈与奖励及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