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读不懂英国人写的文章?

五、你为什么读不懂英国人写的文章?

“would of come”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来自一本英文杂志。

类似的句子还有“should of gone”“mightof done”“could of learnt”“ought to of known”等。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奇怪。其实,它们在短篇小说和剧本中都十分普遍,但是语法书中通常不会提及,因为它们是不合语法的。但是,有些不合语法的表达方式也值得了解。许多中国学习者能够描述好单词、分析好句子,却不能读懂英国或者美国出版的杂志,其部分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这种不正确的表达方式。我们应该学会的是正确地使用英文,而不是正确地使用语法,需要了解一些英国人和美国人通用的“不正确”的表达方式。

在上文提及的几个表达方式中,用“have”代替“of”,你就能懂它的意思了。

为什么“of”被用来代替“have”呢?因为在“would have”或者“should have”等词组中的“have”不加重语气,发音往往好似不加重语气的“of”。与此相反,“I have it”中的“have”要加重语气,所以人们不说也不写“Iof it”这种句子。

你能读懂英国人写的英语文章吗?

我常常听到考研的本科生跟我抱怨,在阅读英文报纸时读懂中国新闻比读懂外国新闻容易得多,即使是一段很短的来自英国或者美国某个镇的新闻,也往往看不懂意思。许多人阅读中国人写的关于中国题材的文章时没有多大困难,但是读不懂英国人写的关于英国题材的文章。这些困难的症结在于,他们虽然习得了英国语言方面的一些知识,但是不了解英国人的心理、性格、生活、传统。可以说,他们没有抓到英语的精髓。

设想一个人背了几千个汉字和大量的汉语句法,但是完全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性格,你认为这个人能够读懂普通的汉语报纸和用汉语书写的一般读物吗?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之一,你认为你属于懂英语却读不懂英国人写的文章这一类人吗?如果属于,我想劝你多读一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读物,积累一些英国简明的英语句式,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把在阅读和学习中可能找到的关于英国人生活和英国人思想的知识都记入心中。

到底该怎么做呢?我实在不愿意看到如今的00、10后在学了一二十年英文到了大学阶段后,忽然发现自己连英国本土的文章都看不懂。遇到了这样的困境,恐怕很少人会愿意从头开始按照正确的方法再学一遍英语吧!姑且不论大学生,目前即使初中生也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好好研习实用性高的英文。

那么,年龄尚幼的一代到底应该如何做?

2—7岁:

多接触英国或者美国的本土绘本,需要父母朗读并告诉其中文意思,让孩子记住整句的意思。并不是要孩子会识别单词,而是会听即可。如果父母一方英文尚可,遇到困难不妨多方位求助,先自学一遍再用语音灌输。如果有的父母自己英语不好,可以将孩子送去纯英国(美国)外教那里从简单的绘本学起。此时外教若能配上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就更完美了,但是课后一定要配上音频,让孩子多听,记住表达方法。

7—12岁:

这个年龄阶段阅读英文漫画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故事性强,画面引人入胜。同时,十分地道和接地气的表达能使英语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吸收。

12—18岁:

系统学习原著和语言结构很重要。这里的语言结构不是语法,而是通过吸收原著的精华写出具有英文思维的文章。符合语法的英文句子并不代表它是地道正确的英文句子,反之亦然。在语言的历史里,向来都是先有语言再有语法的。语法的核心作用是用来研究一门语言,而绝非学习一门语言。我们中国人从来不学习中文语法,不也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我们要的不仅是考试的分数,还有英文素质。这两者能够并存,且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