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口语与文化

四、口语与文化

英文的“您请!”不是“You go first!”,而是“After you.”。

电影《傲慢与偏见》中有一句台词,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即“他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我愿意嫁的人”。用中文说话习惯整理一下则是“我就是死也不愿意嫁给他”。当然,英文的这种说法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把话说绝。在一场名为《自信的技巧》的TED演讲中,演讲者当初在追求妻子宝莉时,曾从她的好友那里听到了这样一句话:“She wouldn't date you unless there was the last person on Earth.”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就是:“宝莉就是死也不会跟你约会的。”但是英文表达方式里很有“余地”,它并非按照中文的否定来构句,而是说“unless there was the last person on Earth”(意思是“除非全世界只剩下你一个男人了”)。正因如此,演讲者才能从这“夹缝”中寻找到一丝“生”的机会,同时也体现了他乐观的精神。他说:“Some people,it's like,there's no chance.I'm like:You're saying there's a chance.”(对有些人来说,这就是没戏了。而对我来说,你的意思是我还有一丝机会呢。)

以上例子很典型地说明了英语当中,这种说话方式并不是某个特例,而是一种默认的使用习惯。学习者应当停下来,仔细去分析与品味,才能吃透其中的奥妙,并不是知道词汇和语法就能快速深刻理解的。

前几年有这样一条网络流行语:“我不能同意得更多。”究其根源,其实就是从英文的“I can't agree more.”来的。中文意思明明是一种肯定“我非常同意”,英语表达却偏偏又跟我们是反着的。这些小现象在学英语时要特别注意。

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I can't agreemore.It's a piece of cake.”对于没有英语表达积累以及阅读能力的学习者而言,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很容易导致不恰当的理解。“我不能同意更多。它是一块小蛋糕。”好像觉得自己都能转化成中文,但是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解码方式。无论是自行进行英文阅读,还是日常的英语口语会话,我们都很容易走入这样的误区,认为词和语法正确就行。其实不然,否则《中式英语之鉴》这样的书又怎么会热卖呢?

口语,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合成技能。但凡有了小一千的词汇量和小学四五年级的语法水平,就可以先开启阅读的精泛结合。有了前期的基础,才能让口语表达标准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