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
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一般来讲,我们会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这几个类别开始学习,但是当讲到介词时,对于阅读量不足的人来讲,就会出现明显的理解无力的感觉。
完全没有语法概念和阅读量的孩子在翻译“桌子上有一支笔。”时,会翻译成“Desk on is a pen.”,这种翻译与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成“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一样魔性。此时,家长们就会跟老师反映,孩子一点语法概念都没有,句子成分乱放。是的,句子结构混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语法不过关。这难道还不能说明语法的重要性吗?
英语学习者的语法构建,是依赖中文语法系统的。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按照中文顺序直接翻译,即“这里是一本书在桌子上。”虽然我们知道正确翻译是“桌子上有一本书。”,但是,如果理解汉语里的倒装,人人都是可以看得懂的。所以,这说明中文语法可以靠简单语法辅助。
那么反过来,为什么难度大一点的语法无法靠语法学习彻底掌握呢?这个问题,恐怕中学生最有话语权了。
因为结构越复杂的句子,与中文的差异性越大。此时语法的学习,便成了纯粹的规律填鸭,中文对英语语法的帮助是浅显和随机的。在听力量、阅读量达不到时,能学懂某些浅显语法也只不过是因为托了中文语法的福。可是,毕竟中英文在谋篇布局上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可以重叠,大部分都有明显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四五年级的孩子跑去上寒暑假语法集训课程,前一两天还能撑过去,后面就越听越迷糊的原因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英语输入太少,该做的准备没有做足。直接系统学习英语语法,看似很省时间,实则吃力不讨好。
有的人会觉得奇怪,我不急不躁地也读了一两年英文了,为什么还是没能理解语法呢?
如果觉得朗读了就是有效输入,那么这样的朗读,在每天都坚持半小时的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读两年。
我们不妨来算一算。
假设,一个人每天读30分钟英文,接触30句话,一篇素材读一周,那么全年便有30×52=1560个句子。按照二八定律,大概沉淀下来能记得住的有312个,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的句子可能又只占20%,即62.4句。这些句子里面如果简单句、复合句各占一半,可能各有30多句,两年也才各60多句。这样一来,怎样能让自己对语法的理解突飞猛进?没有几百个熟句子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还指望老师讲任意一个语法时都能调配出相匹配的句式来?如果没有立马调动出内化掉的知识还谈何理解语法?要知道,我们在记忆句子、理解句子时不需要从语法入手,但是学语法时,又必须拥有调动储备句子的能力。这就造成了相对尴尬的情况。
很多学习者会进入学习的误区,是因为“知识的错觉”会在无形中摧毁我们做决定的能力。举一个医疗领域的例子,很多病人或家属就医前会在网上了解情况,这是很自然的行为。但是,不管是国内还是欧美地区,医务人员都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事实上,提前在网上做过调查的病人并没有明显地比其他的病人懂得更多,但是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医学知识相当自信,以至于有时甚至不屑于进行专业的医学诊断,不相信专业人士医疗判断,总是想去寻求其他替代性的治疗方案。
当我们在英语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不妨多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给自己多一种改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