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为了听写而背单词
记忆,一定要合理分配好时间和精力,永远不要心血来潮,埋头苦干。比如,一个小时刷100个单词这种做法并不好,背单词之前要学会预判自己的剩余精力。如果自己的“电量”还能撑10分钟,那么应该分配5分钟给新的知识,背新的部分;另外5分钟留着复习旧的部分。如果当天的精神状态不好,那么重点要做的事情是复习,这个复习的时间也需要自己严格把控。越是拖拉,越没效率。
听写只是背单词的一个中间环节。在这一章,我会跟大家讲阅读词汇、听写词汇、写作词汇、听力词汇、口语词汇之间的转换关系。
前面讲的方法,最直接提高的就是阅读词汇。并且,前期不适合背完一遍两遍就立刻听写,因为你提高的是阅读词汇量,阅读词汇量才刚刚填充进头脑,记得牢不牢还不一定,盲目地去用不合适的方式检测,会对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容易适得其反。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经历,为明天早晨的听写任务背出来的单词,听写完很快就忘了。所以,如果单纯只为听写而背单词,这个目的本身就不可取。
接下来,我带领大家看一看,不同的复习遍数之间,我们应当抓住的侧重点。如何把它转化成不同功能之下的词汇量?如何让单词在复习的过程中自然达到能听写或能讲词汇的效果?
一般来讲1到3遍,主要侧重于阅读词汇。阅读词汇,根据它的长相(拼写)、形态或者是基于形态下的发音,就能知道它的意思。
这分为不同的程度:前两次背这个单词时,可能根据拼写模糊地猜测词意。如单词以“vo”开头,“teer”结尾,能认出它是什么意思。此时的记忆还处于一个很朦胧、很迷离的状态。它在阅读中出现,也能通过这个迷离的状态知道它的中文意思。
而4到7遍时,就要开始注重单词的拼读了。拼读,等于“拼”加“读”。如果把“拼”理解为单词的拼写;那么“读”就是发音与字母组合之间的联系了。比如,背“umbrella”时,先看单词的长相和发音的关系,确保读音正确,再根据发音去找这个单词的突破口“u”“e”“ll”。因为“m”发“/m/”,“br”发“/br/”是显而易见的,最后“lla”,只有两个“l”要特别注意,以防漏写。于是,记住“umbrella”这个单词,并不是记它从左往右的字母顺序,而是根据其发音,拼写单词。
只有基于这样的一个下意识的脑回路,刻意培养一个意识形态,才能保证在复习7遍时听写也难不倒你,如果没有前期复习时候下的功夫,纯粹就是用眼睛看,不走心,也不看例句,没有跟单词建立任何深入联系,一旦去抽查单词的意思,你会发现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第8遍复习时,关注点再度转换,逐渐就开始过渡到固定搭配和例句上,目的是增加听力词汇量、写作词汇量与口语词汇量。此时我们更多要将单词放在语境中的实用场景,可能我们当下所看的例句当中这个词的意思,就会跟下一次训练听力、看电影中的词汇意思保持一致,那么听力也会因为我们对词的深入理解而变得越来越好。同时,也能带动口语表达和写作的提升。
于是,词汇就从最开始单纯的阅读词汇,复习成了能听写和拼读的词汇,最终变成了口语、听力、写作词汇。
基于8次以上的复习,我就没有写了,因为那时我们的学习状态已经饱满,会明确自己的薄弱项与强势项是什么,再进行一个基本的查漏补缺。可能这之后复习单词,我们不再需要去写,而是直接翻看,5分钟就能翻完半本单词书,这就需要我们持续保持一个复习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