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背500个单词后的感悟
若要谈到单词记忆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缘分,或许要追溯到我的大学时代。
在备考专业八级考试的那段时期,虽然我特别喜欢看跟英语相关的各种专业书籍,但是要谈到背单词,并不添几分喜爱。于是,我作为一个在背单词上“不勤奋”的学生,索性自创了一套英语背词法,用一个月的时间把专业八级词汇背了7遍,导致时隔这么多年我依旧能记得那些熟悉的老朋友——八级单词。
后来,每当我需要增加词汇量,我就会拿出自己的“武功秘籍”按照之前的方式操作一遍,屡试不爽。
教书之后,为了解救在单词这个“痛苦深渊”里的学生们,我从各个专业领域搜索各种关于记忆力的理论和概念,想尝试将我曾经使用过的方法程序化与量化,普及开来,让学生们也能轻松成为无数个“我”。
后来,这套教程落地,便成了如今倍受喜爱的“记忆法”课程。
我认为,教师不应该只传授内容,更应该传授方法。内容或许会忘,但是有了方法,孩子们能随时重拾单词,更有自主权。孩子们有必要知道自己背单词的每一个步骤到底是为什么,会出现哪些问题,可以如何解决。
过去,不少本来就聪明、记性好的,或者成绩中庸、没开窍的小学生都曾陷入过背单词的恐惧之中,记单词困难,字母常记反、背了就忘等问题常常困扰着他们。而如果教给他们原理,在原理的指导下进行实操,那么单词之路便风调雨顺,英语也就能更上一层楼。单词都不怕了,还会怕什么呢?很多英语其他相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吧!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这段时间里,遗忘最快。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能帮我想明白为什么当初的实践能出这么明显的效果。但是,光有理论还远远不够,我们很容易就能在网上搜到“艾宾浩斯复习计划表”,打印出此表,享受(幻想)拿到此表就拥有了全世界。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真正能完全按照表上要求,在固定日期、固定时间点复习的人少之又少。
因此,就背单词本身来讲,重点在于短时期、多频次的重复,而不在于是几点钟重复的。哪怕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看,某一阶段是第五天、第九天复习比较好,但如果能天天复习,岂不是更好?
培养好的习惯本身比预防式或者补救式的记忆和学习更重要!好的习惯自然能改变孩子对“上进”的态度,享受到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进步的喜悦。这种快乐源泉是能如同雨后春笋般嫁接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去的,何乐而不为呢?做什么都离不开坚持。
同时,我更清楚地意识到,能够通过某种单词记忆法快速提高单词量,靠的是严格的“执行力”。看的就是能不能运用学习方法,跟智商关系比较小。并且有趣的是,连续用此法执行若干天之后,会发现记忆力越来越好了,这在初一年级左右的孩子身上十分明显。
我总结出来的背单词三大禁忌:①死盯;②狂读;③瞎抄。
把单词比作一个人,我们设想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人每天在你眼前出现2秒钟,连续出现30天;另一种情况是一个人一次性在你眼前出现10分钟后失踪。你觉得如果两个月或者半年后偶遇此人,上述哪一种情况会让你对他印象更为深刻?
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第一种。
然而,细算起来,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第一种情况见到他的时间总共不过60秒,而第二种是600秒。后者用时十倍之多,效果反差却如此明显。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让人记忆深刻的背单词方式不是一次性背了多长时间,而是背了多少次。
背单词会忘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不能用天才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如果不能自我肯定、心态积极地去背单词,思维便会受限,背起单词束手束脚。因此,我要补充一点,如果不是为了增加某些需求之上的输出类词汇量(口语及写作等),大量重复式的记单词法确实不需要家长“提前抽查”或者是“听写”。如果孩子自己都觉得没有做好准备,重复频率不够导致还有遗忘的单词,父母就去抽查,一来容易打击孩子背单词的积极性,使孩子产生消极心态,出现自我否定的情况;二来对亲子关系也不利。大人们应该正确指引、静待花开。
一个单词被聚焦太久,书本都会被困顿的现实炙烤着;一个单词读太久,口干舌燥,遍数不到还是会忘;一个单词写太多遍,费力不讨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的是普适性的真理吗?你课上抄下来的笔记如果不复习难道就不会忘了吗?所以“烂笔头”这句话是欲言而止,后面再加上一个巨型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完美了!
篇幅关系,具体的操作步骤这里不细说明。但是如果有朋友想线上或者当面咨询我,我一定知无不言。日后若出版学习法相关书籍,我一定会将详细背单词的操作流程附上,以感谢大家的支持!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研究系荣休教授、世界著名词汇研究教学专家Paul Nation在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in EFL一书中提到:
Rather than being concerned about how to present a word for the first time,teachers should be more concerned with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words to be repeated.
教师与其关心第一次如何全面展现这个单词,还不如多关心如何为这些单词提供更多实现重复的机会。
因此,与其挖空心思去想如何制造学生和单词的第一次见面,不如想办法提高单词出现的重复频率,这就是词汇量3500以内的记词核心理念。和单词的第一次见面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重复,因为3500个词汇中不可能个个都巧妙无比,让你开怀大笑。比如,当学生碰到“lame”“borrow”这种觉得很难记的单词时,就笑不出来了。
这里介绍几个我常跟学生们讲的趣味记词法:
“lame”这个词中“la”同汉语“拉”;“me”同英语“我”。“拉我拉我,因为我跛了。”因此我就能把这个单词通过“形”和它“跛足”的含义联系在一起。再来看“borrow”,发音同“剥肉”。“要我借东西给你?哼!我才不借呢!借给你我会像被剥了肉一般的难受。”这就是通过发音把“borrow”和“借”这个意思联系在一起的巧妙办法。
类似的联想记忆法还有很多种。
比如:音形联想法、形近词联想法、位置联想法等。这些方式都是课上随时都会用到的背单词办法。起初,每个孩子都会提出他们不知道怎么制造美好“第一印象”的单词,让我帮他们找到好的思路记忆,逐渐地,他们能自主寻找单词的突破口,把学到过的方法结合起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不觉得单词课枯燥的原因之一,处于学龄期的孩子思维发散,头脑灵活,换成大人真不一定会有这么大的脑洞。
3500个词汇量是个分水岭。词汇量少于3500时,大概80%的单词都靠联想记忆;而过了3500词汇量,主要靠的就是“词根词缀法”。这个方法比较古老,但是只有它能让学习者的单词量呈指数增长。
文章开头我的例子,能一个月刷七八遍专八词汇就利用了词根词缀法。这个方法能让你生产出很多和单词的“美好相遇”,让记忆有逻辑可循。其实这种办法,也并非完全脱离联想法,只不过更“有理可依”,单词可以抱团形成一片组织进行联想,而不再是一个一个的“虾兵蟹将”。
没有联想能力的人,难以进行词根词缀的学习。比如,看到“education”,词根“duc”是引导的意思;“e-”是向外;“ation”是名词后缀,使之具备名词词性,对单词意思不产生印象。那么,“向外引导”怎么就是“教育”的意思了呢?这个时候,我们也需要做此番联想:把你带出自己的世界,让你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教育本身的含义。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in EFL中原文摘要:
Repetitions can be verbatim or varied.A verbatim repetition involves meeting theword again in exactly the same form,context and circumstance as the previousmeeting.Verbatim repetition ismost likely to occur during flashcard learning and when rereading or listening again to the same text.In general,most repetitions are varied repetitions,but 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degrees of variation.
接着,再讲讲“重复”。“重复”分为两种,一种是“同环境重复”,另一种是“多环境重复”。比如,背单词书就是同环境下重复,同一个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性;反复听同一首歌、看同一部电影、练同一个素材的听力和复习同一篇阅读所涉及的单词,都是“同环境重复”的情况;而像用“百词斩”或者“扇贝”这种App背单词,起初单词出现的方式是“多环境重复”,一个词换着花样让你去记。但是当我们反复看到这样的套路出现,再次复习时,便又成了“同环境重复”了。
我常常跟学生强调“21”和“6”这两个数字。但自从我看到Paul Nation的这本书之后不由惊叹,好的实践办法背后原来有这样强大的理论支撑,妙哉!
“21”意思是重复21遍。在单词重复背21遍以内都不要停止,哪怕自认为再熟悉也不行,复习到21遍以上才能放下单词书不再管它。往后半年拿出来看一次、一年看一次都无所谓了。
另外一个数字是“6”,意思是同样的单词要出现在6个不同的场景里,印象会比单一出现在单词书上更深刻。设想一本被翻烂的单词书,它的单词突然出现在某一篇阅读或者歌词中,你当时会不会兴奋得发出尖叫声?!会的吧!自己的努力哪怕得到一点回报都会是我们奋勇向前的兴奋剂。
最后,我想说的是词汇记忆的分类和相互转化。
背单词,如果一开始就要记住发音、准确无误背下拼写,甚至要求自己或者孩子背下例句,这无疑是一种“自我毁灭”的做法。首先,这种做法不能坚持太久;其次,单词书被背成了口语书的效果,没有做到有的放矢;再者,如果真的有这个恒心和毅力,直接背《牛津英汉词典》可能更好,背单词书实在是有点屈才。
我们通过背单词书的做法,首先提高的是阅读词汇,一个词放在阅读里我能很快辨认出意思,帮助理解阅读篇章。虽然阅读的理解能力不全是靠单词,但是对阅读词汇的提高是最有帮助的,因为要求就是认得而已。那么,阅读词汇究竟如何转换成听力词汇、口语词汇呢?这就要从单词的复习遍数说起了。
前期,如果只是增加阅读词汇,不要求听写和活用,基本上复习1—5遍差不多就够用了。(但是若想几年都不忘记,还是要重复21遍。)
如果要求听写能够准确无误地写出单词,我们就需要从接触到单词的第一时间开始就关注发音和字母组合间的联系,并且下意识优先从音标判断单词形态与意思。因此,对音标要求是很高的。到第6遍之后,这种链接的熟悉感越来越强,以至于一看到单词就能知道发音,或者一看音标就能知道单词。具体需要复习到多少遍才能达到这个境地,因人而异。但是一旦遍数达到,这种方法的使用者便能整片整片拿下单词拼写,而不是一个一个递增。并且,很久都不容易忘记。
听力词汇的转化,无非是在听音频、看视频或现场考查听力时接收到已背单词信号,换了个环境重新认识一下“老朋友”。而口语词汇则可以通过在单词复习到15遍以后开始,关注单词书上的例句、从英剧美剧中吸取其口语用法或去查词典寻找惯用法。写作词汇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