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孩学习英语的兴趣?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英文这件事儿上一直都有一个相对错误的认识,都认为一定是先要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学好英语。这本身也是一个道理,但并不总是这个样子的。这一小节我想跟大家谈的,就是到底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这两个字,听起来好像是要跟玩游戏或者开怀大笑挂钩,因为我们误认为,只有做到这个地步,孩子才会有兴趣。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认识。
假如一位小朋友在读幼儿园时,父母从来不管他,他从来都没有用一种良性并且持续性的方式接触过英文。然后到了二三年级,学校突然开始把英文抓得比较紧时,这孩子也有可能就懵了。然后大人再百思不得其解地问天问地,为什么偏偏我这孩子就对英语没兴趣呢?兴趣它需要桥梁,也需要有过渡;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好比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兴趣需要在母亲的陪伴下搭建起来;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需要从游戏刺激,过渡到通过突破知识难度,从而拥有满足感来提升兴趣。
我在前几年时认识一个朋友,他家孩子从两岁开始接触英语。这位朋友培养他家孩子兴趣的方式,就是每天陪他读绘本。我们当然知道一本书或者一个点读笔,不管它多么好玩,你扔过去给小孩自己玩,他肯定不乐意,他一定要有妈妈的陪伴才能安心。于是渐渐地,在每日频繁的亲子互动当中,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就逐渐养成了。
当然对外语的喜爱与否,也跟个体差异有关系。有的小孩从小就上英文课,但是好像到小学阶段,他也没有那么喜爱英文;而有的孩子四五岁时并没有接受过什么英语启蒙,等到七八岁时给他听个英语歌或者是看英语电影、动画片之类的,或者你日常跟他秀几句外语,他反而会觉得好感兴趣。对于没有良好英语启蒙的孩子而言,千万不要一学英语就开始学习词汇和语法。这种方式,无疑是在培养孩子对一种陌生语言的憎恶。
这个道理如同健身教练在健身房里推荐课程一样,你可能自己练得也不怎么样,但是教练一直追着你推销,你就会条件反射地觉得很反感。但如果一位教练,你看他练得专业,然后又塑形,各个方面都很帅,让你觉得很想变得跟他一样,你有这样的冲动,甚至你很好奇,想知道他是怎么样练的,你是不是就自然而然想去搭讪询问方法,并且跟着一起练了呢?聪明的父母,要学会想办法吸引孩子,激发他的兴趣,而绝对不是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廉价的销售人员。
确实有很多孩子,从小就去机构补习英语。但是七八年过去了,兴趣没有了,考试成绩也没那么可观。这个时候父母最容易有的情绪就是:我花了这么多钱让你去学习,你看看你都给我考了个什么好分数?当家长在说这样一句话时,其实是在跟孩子划清界限,这个界限的潜台词是“我们的工作都做得很好,你怎么就这么差呢?”孩子潜意识觉得被父母比下去之后,就会渐渐地演化出叛逆心理。
所以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父母始终应该做到: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统一战线,但是我们又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我的工作,你不插手;那么你的学习,我不插手。这样才能让他觉得他没有被抛下,能在学习上培养他的独立。这是父母应该呈现给孩子的表象与感觉。英语的韵律鉴赏本身也是勾起语言兴趣的一个突破口。或许有一些人无法理解,我们家孩子连英文底子都没有,谈什么韵律鉴赏?那是水平高的人才应该去做的事吧!其实,无论是哪种语言,想学好,归结为一句话就够了——习惯这门语言。从哪里开始习惯?就是韵律的习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中文总是提倡多张口读,学英语时总是提倡磨耳朵。你连英语的语音语调都适应不了,还谈什么习惯这门语言。要不然为什么很多人语法学了很多,但是总感觉没学到位。有这种感觉的原因,不正是因为没有韵律的积淀,光谈语法规律。所以这么来看,学习一门语言,首先就是习惯韵律,也就是学会与发音相关的内容,只有这样更为学科性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而这些前期铺垫,也要不了太多时间。
很多机构的英语课总是上得很花哨,让孩子特别喜欢。可是到头来我们思考一下,到底是课堂活动吸引住的孩子,还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攻克产生的成就感吸引住的孩子?是前者还是后者,哪一个更重要。如果现在始终停留在前者,那么你打算在什么时候过渡到后一步?有一句话,叫你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
多一个思路就多一种可能。
我们过去一直觉得传统的音标教学很枯燥,但是以我的所有教学结果来看,这恰恰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内容。基本上热爱比例是100%,不分年龄,不分语言水平。如果让我仔细想想问题到底在哪里,那恐怕就是因为过去所有的英语教学都围绕“死记硬背”这四个字。明明是教发音的,但是偏偏要学习者去抄写音标,去背和默写音标。这不是南辕北辙吗?教学者不能精准判断自己做的每一步到底有何意义,那么学生学起来,自然就达不到教学者的愿景。
我们想想看,语言在语音这个方面,更能唤起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声小说、脱口秀、诗歌朗诵等,配上背景音乐、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加上对其语音与含义的理解,难道不比单学语法和词汇更有意思?我们前面从谚语里面都能学到语法与阅读的真谛,那就说明一点,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等英语技能的学习方式,都远比我们过去所想的要丰富,要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