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的趣味记忆方式

二、单词的趣味记忆方式

任何一门学科或者技能,首先要找到其乐趣,才能事半功倍。

我们不妨看看单词到底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其来源进一步加深认识,从而达到记住的效果。

(1)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床垫是由绳索固定在床架上的,当拉绳子时床垫就会收紧,这样,床睡上去就更加坚固,这就是“Good night,sleep tight!”(晚安,睡个好觉!)的出处。

(2)4000多年前,巴比伦有这样一个风俗,婚礼后的1个月内,新娘的父亲要为女婿提供“米德”(Mead),女婿能喝多少就得提供多少。米德是一种蜂蜜酒,当时巴比伦的历法基于月亮的圆缺(阴历),因此,这一新婚阶段便被称为“蜜月”(honeymonth),或者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度蜜月”(honeymoon)。

(3)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小说《镜中缘》(Through the Looking-Glass)中有这样一句话:

The rule is,jam tomorrow and jam yesterday—but never jam today.

规则是明天有果酱,昨天有果酱,但就是今天没果酱。

所以,“jam tomorrow”的意思就是“许而不予的好东西”,该词组指不会实现的憧憬或承诺。

(4)据说,Mama Dyumbo可能是个部落精灵,它能保护村庄,驱邪避祸。有时,村里的男人为了惩罚村里的女人,会扮成神的模样,让她们顺服。Mumbo Jumbo是这个神名的变体。因为“神”使女人们困惑迷惘,所以该词也被用来指胡言乱语。Mumbo Jumbo这个在非洲西部使用的曼丁哥语词汇,指胡言乱语,晦涩难懂。

(5)据说早期广播刚发明时,因为身处隔音室,监制需要通过动作向制作节目的助手们发出指令。食指放在鼻子边上表示“节目准时开播”,手在脖子上做拉锯的动作则意为“停”。渐渐地,“on the nose”这个词组便约定俗成地成为“准确地”的意思。

从以上例子来看,英语的词汇出自典故。用典故记单词非常有趣。只是可惜,难以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用典故把每一个单词都这般有趣地记住。因此,我们得转向更“舒适”的记词办法——联想记忆。

大家或许知道,人们使用的最常见的造词法就是对旧词或词的部分组件(词素)进行重组。每种语言都拥有一系列组合操作程序,该程序以一套可预测的方式不断创造着新词。以英语词汇“educate”为例,“duc”字根“引导”,“e-”=“ex-”意为“向外”,“-ate”为动词后缀,合起来的意思便是“向外引导”,即“教育”。

英语到底有多少种构词法?

以收录在《麦克米伦英语词典》(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中的《2005年度词汇表》为例,这个词汇表实际上是一本造词法的指南大全:

加前缀法:

un+happy:否定前缀“un”加“happy”(高兴),即不高兴。

加后缀法:

end(尽头)+less(无)=endless(无止境的)。

词性转换:

将一个名词或者形容词变成动词:“supersize”(超大型快餐)意为“提供一个特大号的版本”。

合成词:

new(新闻)+paper(纸)=newspaper(报纸)。当然,在《老人与海》这本小说里面,也有直接将“paper”表示“报纸”的用法。

外来语:

Karaoke(卡拉OK):这个词本身来源于日本,日语单词是“カラオケ”,按照罗马拼音就读作“Ka Ra O Ke”。日语里面“カラ”(Ka Ra)是“空”的意思,而“オケ”(O Ke)这个日语单词,是“管弦乐队”的意思,取自英语单词“orchestra”(管弦乐队)的前面一部分。整个“カラオケ”的意思就是“空空如也,没有主唱的管弦乐队”,也就是如今的“卡拉OK”。

首字母缩略词:

ICE:即“In Case of Emergency”(以防万一)。

逆构词:

“edit”(编辑)这个词,就是由“editor”(编者)去掉尾巴“or”而来的。

暗喻:

“zombie”(行尸走肉)意为“个人电脑在遭到病毒攻击后,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病毒驱动发送垃圾邮件”。

在庞大的英文词汇库中,以上几种构词法构成了大多数的英文单词,哪怕再长的单词,都能被切分成单个的词素密码。如“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其中“inter”的意思为“交互”,“nat”词根意思为“to be born”(出生),“ion”是名词后缀,“al”是形容词后缀。整体意思即为“交互出生的”,每个人出生地方不一样,各个肤色混在一起,因此,此词也就是“国际的”的意思。

英语词汇世界实则色彩缤纷,大可不必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拓宽思路,掌握思考的模型,长期训练,没准你会学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