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语法题
一、兴趣班的培养目的
一个孩子,越没有毅力,就越难被父母管教。
大概是小学三年级时,我母亲在送我上学的路上,问我:“唱歌、跳舞和书法,选一个作为兴趣,你选哪一个?”那个时候的我们,远不像现在的孩子,感觉什么都唾手可得。经过十几秒的斟酌之后,我们达成一致选了国标舞。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特别好动的缘故吧!后来呢?练舞的过程苦不堪言。首先折磨我的就是劈叉。这个动作对于那个年龄的我来讲太难了,我当时的身体已然算得上是一副“老骨头”了。接着,就是练舞步的痛苦。我连摆好动作扶着墙站都有点不稳,更何况还要穿着高跟舞鞋前后移动。那个年代,平房加水泥地是家里的标配。于是,白色的帆布练功鞋被磨烂,脚趾头内侧几度在水泥地上磨出血。母亲见状,也没有表现出可以让我打退堂鼓的意思。最开始练舞的日子,大概是我学习生涯里最痛苦的。但是,也正是那段日子,成就了我现在“隐忍”和“抗挫”的品质。
我曾经和每天坚持跑步的朋友在一起交流,谈到每天跑步对他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时,他告诉我,当你成功挑战连续跑100天不间断时,看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材的改变时,你就会拥有绝对的自信,你会非常相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想做的事。
对此,我深有体会。大概无论是什么年龄,但凡有毅力做成一件事,自己似乎就真的是命运的“主人”了。所以,一切兴趣班或者艺术培养,应该都是出于这个目的吧!形式算不了什么,精神内核与精神的强度才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
现在,很多家长宣扬民主,比如,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我家孩子不喜欢、我家孩子不愿意坚持等。其实这都是“不作为”的表现。因为,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努力。小孩子的喜欢更是浮于表面的。比如,孩子喜欢钢琴,家长就给他报一个钢琴班,结果孩子坚持不了,家长就对老师说:“我们家孩子现在喜欢上了游泳,不喜欢钢琴了。”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固然正确,但是,如果凡事都不能坚持,这样的兴趣一文不值。
一个孩子越没有毅力,就越难被家长管教。没有毅力的孩子,无法下决心管控好自己,那如何能让孩子接受家长管控呢?读者不妨自己思考这个问题。
凯恩斯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温饱等问题解决了,所有的人类都有大量休闲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呢?
某资深媒体人在某一期节目中说:“如果到那个时候,恐怕大量的人会转到一种叫作互相娱乐、互相服务的新行业里。你给我跳支舞,我给你唱首歌,一起上电视节目搞一个真人秀之类的,互相服务,很欢乐。”
我当然不是鼓励大家去学跳舞和唱歌来预备这一天的到来,但是,艺术或诸如此类的东西确实能让人性格更加饱满。与其说这是兴趣班的培养目标,还不如说它是教育的目的。我们之所以受教育,从来都是为了让我们未来的人生能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某资深媒体人曾推荐过这样一本书,名为《学习之道》,讲的是一个神童的故事,这位神童13岁就获得国际象棋的“国际大师”称号。后来,他居然又拿到中国太极推手的国际锦标赛冠军。他说他并不是真的懂棋,而是懂学习。
其实人这一辈子不需要什么都非常精通,但是有两件事我觉得非常重要,一是知道如何学习;二是要知道自己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希望把什么作为自己终生的兴趣爱好。前者能帮助自己考上不错的大学,后者能保证不管世界如何变迁,自己性情依旧稳定,内心足够充盈。
二、知识的错觉
我在小学五年级以前,作文特别不好。偏偏上天“垂怜”,语文老师当班主任。于是,只要哪一天有写作的作业,第二天中午我必定留校。为什么?因为作文不过关!当时不会写作文,最深刻的场景就是我妈拿着棍子“胁迫”我爸给我报写作班。我那一篇篇不用被留校“伺候”的作文,就是这样诞生的。
有一天放学后,我正紧锁着眉头写作业,妈妈突然说有我的电话。我感觉很奇怪,要知道十几年前,既没有外卖也没有淘宝,怎么会有人主动联系我呢?于是我怀着好奇心下楼去接电话,居然是数学课代表打来的。一问才知道,她居然问我今天作文怎么写。现在想想,不知道这位老友当年是不是得罪了同班一大帮人,实在没人可以问了,所以才给我打电话,想从我这个每天作文都不合格的“知识分子”这取取经。反其道而行之,可谓人才!
虽然我当时作文不好,但是不代表我上课不认真听讲。我顺着老师上课讲解过的步骤,梳理完后讲给她听。她说,哦,我懂了。我讲了什么?我一点都没有“添油加醋”,完全按老师说的复述出来而已。第二天奇迹发生了,我的作文合格了。
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从前的听讲和明白,其实是潜在的一种“错觉”。我只是单纯听完记下了,并没有理清结构,分清层次。
如果自己能讲解出来,思路便清晰很多。就如同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在《知识的错觉》一书中写的一样:“我们绝大多数的观念都源于群体思考而非个人理性。”
因此,要想避免这种错觉,从学习的角度来讲,第一步就是“复述”学习内容。
三、作文的逆袭之路
第二件改变我一生的事情还是“写作”。发生了上述事件之后不久,我的母亲从教育局的老师那里打听到一位写作名师,是专门教“楚才杯”作文竞赛备考生的。“楚才杯”作文竞赛在武汉地区很有威望,类似于奥数这些众人皆知的大型竞赛,含金量非常高。
对于一个中午从未正常回过家的人来说,我一开始就没敢奢求从作文竞赛上捞到福利。就想着,反正妈妈给我报了课,我就上吧!虽然写作水平不行,但是态度要端正。我相信哪怕是在我现在的学生当中,有此想法的人也不少,就像我当年一样。
一节课的时长我忘了,但我清晰地记得老师一直在给我们讲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长到有课间铃声响起也没有下课休息。不是老师不下课,是大家听得入迷了,不想下课。讲完之后,老师要大家写下刚才的故事。要求只有两点:字迹只要自己能认得就好;时间30分钟。计时开始……30分钟过去了,没有人愿意停下笔,老师才又放宽了6分钟,到了第36分钟时,老师强迫大家停笔,让大家数字数。
“大家全部起立!字数少于500的同学请坐。”全班50多人没有一个人坐下。
“字数少于800的同学请坐。”有两三个同学坐了下去。
“字数少于1000的同学请坐。”1/2的同学坐下了。
“字数少于1500的同学请坐。”眼看着还有十几个同学笔直得像一棵松树般站着。
……
“字数少于2000的同学请坐。”最后只剩下4位同学,包括我。
“请这4位同学分别报出自己的写作字数。”
“我刚到2000字,可能稍多一点,老师。”第一位同学说。
“我也是,跟他差不多。”第二位同学言毕。
“2117字。”等第三位同学说完,我都惊了。
“我……我2459个字。”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我写的。老师只说了一个字:“好!”而我的内心戏是:“我是写作的学渣,这个结果我真没想到。”
后来,奇迹发生了。
我在一次“楚才杯”作文竞赛中摘得一枚沉甸甸的银牌,不仅之后的日子再也没有因为写作不合格留堂过,每次作文还都是满分或者无限接近满分。
小学的最后两年时间里,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等着语文老师公布当天的作文题目,而我,每篇文章的篇幅都是全班之中最多的,成绩也是最好的。
马云曾经这样说过:“优秀的老师,一定懂得用独特的方法,打开孩子独特的智慧之门。”
嗯,打开,是多么珍贵的两个字!
四、专注,克服怯场的良药
我想跟大家讲的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高中时期的表演兴趣班里,它同样是醍醐灌顶的一课。
那是我们表演课程当中第一讲的内容——解放天性。
在没有亲身体会之前,我一直觉得这四个字纯属忽悠。因为我小时候性格内向,为人腼腆。家里闲谈时说起过想全家一起去参加某个电视节目,我光是脑补就浑身冒冷汗,不寒而栗。这种幻想出来的恐惧甚至可以干扰我正常入睡。因此,解放天性?开什么国际玩笑!
一开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要我们按顺时针方向每个人都向旁边的同学做出一个最丑的动作,且在场的30多位同学表情不能重复。虽然我是在中间的位置,但是一向中规中矩、不敢有丝毫逆反之举的我何曾想过这样“高深”的事情?所以轮到我时,我十分艰难地换了几个表情才做出一个勉强合格的“丑”表情。也不知道是因为有的同学天生就具备表演天赋,还是因为长相“天赋异禀”,做出来的表情真的是连亲妈都嫌弃。即便如此,我当时还是一脑子问号,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
接下来,老师问,你们刚才紧张吗?
脸皮厚的同学自然高呼不紧张,但是和我一样脸皮薄的同学则都用沉默来回答了。老师又讲,这次只是在座位上,而且彼此之间还算是熟悉,大家都觉得紧张,那如果是在成百上千的人面前,又该如何克服紧张呢?如何把自己的天性解放出来呢?
此刻,全场鸦雀无声。
“谁愿意来当一次志愿者,来玩一个紧张的游戏?”
一个帅气的男生举起了手。
老师让他来到教室中央(我们是围圈坐的,老师站中间),然后在地上撒了差不多四五十颗珠子。
他问男孩:“你紧张吗?”
男孩回答:“紧张。一站上来我就紧张。”
老师说:“给你30秒的时间,把地上的珠子全部捡起来放旁边的篓子里。”
男孩回答:“好。”
计时开始,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只见男孩争分夺秒、极其专注地“抢”着地上一颗一颗分布毫无规律的弹珠。
时间到,老师喊了停。
很显然,地上的珠子根本捡不完。
老师问男孩:“你刚才捡珠子时,紧张吗?”
男孩回答:“不紧张。”
老师问:“为什么不紧张了呢?”
男孩回答:“没有注意到紧张这个层面,时间太短,我的注意力都在捡珠子上了。”
老师说:“你答对了。如果你专注的点是手上的事情而不是台下有谁在看我,你就不会紧张了。”
我恍然大悟。毫不夸张地讲,“目睹”了这个故事全过程的我,性格从此开始发生变化。我高中时期作为啦啦队长编舞以及领舞也好,大学时期组乐队演出也好,做学院元旦晚会主持人也好,皆是因为这两个字克服紧张的,那就是专注!
五、这样做笔记,等于没做
做笔记,是最能区别学霸与非学霸之间差异的技能之一。
在外人看来,课本上的笔记做得凌乱不堪的孩子,基本上可以断定为记笔记只是做做样子。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种现象,那些喜欢买各种颜色的笔的女孩子,笔记一般做得特别“认真”且整齐。这样的笔记范本,通常是家长羡慕、老师表扬的楷模。我之所以给“认真”二字加上了引号,是因为笔记整齐的孩子,往往最容易漏掉课程要点。是的,她们是在认真“搜刮”老师讲的重点。但是,句句都在记重点,那不就是没有重点了吗?
这类孩子在做笔记时,要求笔记的色彩分明,甚至换笔这些动作,都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嘴巴还在“噼里啪啦”冒着泡时完成的。这哪是做笔记,简直就是“抢险”。上课不以真正搞定知识为目的的做笔记都是无用功。做笔记本来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课后能更好地通过笔记的指引,抛砖引玉地找到知识点的脉络,然后回忆起重要知识点。结果,我们却喧宾夺主,不但没有认真听讲,反而做了一堆回头自己看不懂的东西。敢问,在知识量比较大的课堂里,你怎么能一心二用?怎么做到听懂了,也记美观、记齐全了?
那优秀的笔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拿我的个人习惯以及学生中优秀的成果举例。
我从读书时期开始,就习惯于直接在课本上做笔记。因为这样方面携带,也方便复习。不用在课本和笔记本上倒腾来倒腾去。可能有同学会问,书本上空间特别小,我记不下怎么办?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有两点:
(1)记不下可能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记什么。记笔记真的是记老师讲到重点时那些完整的句子吗?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记我们在理解老师的重点知识后的概述。这个概述可能是简单几个字,也可能是符号,根本不需要在课堂上写完整。在做笔记时只需要写到差不多有印象,然后在课间,或者在老师说话间隙补全就好了。当然,如果是偏概念的科目,可能要求一字不落的句子,也未必需要当时写全,提前复习不就能提高效率了吗?
(2)阅读课本等笔记,行间不但需要标音,还需要写单词意思以及句子理解等,解决办法则是偶尔贴一个便利贴。其实,如果笔记够简洁,用画图的方式做笔记或许更节省空间。便利贴用来写例句之类的比较好。
我们尤其需要培养小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并且仪式性地检查学生的笔记,以了解孩子掌握的深浅程度、对错与否,也便于及时指正。我相信,孩子们经过深思熟虑整理出来的笔记,更具备复习价值。
六、老师的小心机
以前,我也一直觉得为师者,能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就够了。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逐渐觉得,事情好像没这么简单。
我是个不喜欢批评孩子的老师。如果有一个人在做坏事,我会选择表扬班上认真的孩子。做坏事的孩子一看,表现好的同学被表扬了、被奖励了,立刻会收手,并且很快认真起来。这个思路真是屡试不爽。且远比直接当着全班的面开批见效快。
有部分很有主见又霸道的孩子是不会听老师或家长批评的。你越批评,越喊stop,他就越停不下来。因为他对这些“禁止”早有免疫力了。既然这样,为人师者又为何偏要选用一个看起来很有威严但却没法执行实权的办法来对付孩子呢?长此以往,孩子内心可能不仅麻木,而且还会干扰到自己学习的心思。而当在捣蛋的学生看到其他表现好的同学得到奖励时,那小神情,犹如自己丢了最喜爱的公仔一般心痛。孩子不会是在一天两天就得到改变的,但是如果老师这样很有仪式感地奖赏,犯错中的孩子就会不断不断反思自我,从而向上。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高兴的结果吗?和自己相处得好,和同学们相处得好,和老师相处得好的孩子,最有进步的可能。
如果一个孩子调皮到难以集中注意力,那么确实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学。这部分孩子在面对需要思考的问题时最容易喊难。但是如果老师刻意不把注意点放在他们身上,而是分解难度,让他们逐渐觉得,好像其他人得到奖励也很容易,这部分孩子就会有了自己也要参与的冲动。在众多这样的孩子当中,最多半年时间,就能看到变化。上课时不再不安分了,也不再动不动就喊难,更不会丢下笔就趴在桌子上睡大觉。甚至有些改变后的孩子,会因为还记得自己之前跟我学过的内容高兴;会在看到新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时及时劝止;无论我讲什么,再也不喊难。有时,死板地对待孩子确实会适得其反,但是如果在可以“放水”时“放水”,弱化学习这件事,让学生通过各种与知识有关的游戏被调动起积极性,那么,后面他们就乖得一塌糊涂。而且会因为自己的进步换来的表扬而表现得更自信。
二三年级的孩子,可塑性真的很强。当然,父母对学习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也决定着孩子的改善程度。如果父母自己不重视学习,没有给孩子不断灌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光凭老师的引导,效果可能波动比较大。毕竟一切靠孩子的“天性”和“自觉”,光想想就不靠谱。
如果孩子调皮,上课不遵守纪律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给老师们和父母这样的几个建议:
第一,不能当面斥责。就算真的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也选择先表扬和奖励其他孩子在前。注意,奖励一定要实时,以体现出奖罚分明这种冲击感。
第二,斥责时,不一定要“破口大骂”。即使是一二年级的孩子,只要语言难度适中,基本都能听懂老师的意思。所以,斥责前应当先温柔以对,把他做得不好的事情,亦师亦友地告知,并且,一定要说:“老师现在跟你说这个问题时虽然很平静,但其实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否则我不会单独跟你谈话。下一次,如果我在课堂上告诉你不能怎么做,请记得,那已经是老师对你严厉的警告了。”
做到以上两点铺垫的老师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能今天遵守了自己的规则,明天就又不遵守规则了。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旦“食言”,孩子必定越来越难管。
除了纪律以外,老师在编排课程时也是需要有一些“小心机”的。比如,每次在讲重点时,都可以说,大家一定要及时做笔记,后面就会根据我现在讲的内容提问,谁回答出来,谁就可以拿分或者是获得奖励。孩子们向来对及时反馈的事物很钟情。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经久不衰,为什么人们更加容易沉迷于游戏的原因了。成与败,及时反馈,在纠正孩子习惯和促进学习上,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哪有什么持续不断的内驱力?不过是反馈与奖励及时罢了。
七、游戏化与及时反馈
打游戏中的那种即时反馈真的很难完全转移到AI教学当中。
拿大家都熟悉的“百词斩”举例,看图片选择正确的词义不也是一种即时反馈?但是为什么用着用着,孩子就厌倦了,觉得好像这种“玩”法不能帮助到自己了呢?还不是因为人脑的“偷懒机制”,从最初的看图去判断到底该选哪个词,变成条件反射看到同样的图片就选相应的意思。说白了,这不是深层记忆力的产物,只是视觉惯性罢了。比如,我们看到这个图只需要选“r”字母开头的那个单词就够了,如果看到另一幅图只需要选择结尾是“tion”的就够了。可以说,只要脱离了这个游戏,你的这种记忆假象下的单词量就一无是处。当然,我说的只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但并非说这类背单词App真的一无是处。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劣势并且用其他途径去补救,这才是学习的方法。学习如果脱离了方法,和搬砖又有什么区别?
在讲单词的章节时,我有讲到直接拿单词书去背单词。拿手或者其他书本遮住后面的中文意思,看着英文单词,如果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中文意思,那就说明这个单词真的认识,那就打个勾;如果还有片刻犹豫,那都不能算是真的认识的老朋友,就不能勾上。经过十多天十多次的复习之后,可能大部分都可以做到一看到书上这个英文单词,就立马能说出中文意思。然而你要注意我写作中埋的伏笔——书上这个英文单词。什么意思呢?很多英语学习者,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拿着单词书复习了这么多遍之后,很多人都是记的单词位置或者是顺序来判断意思的。并且,无论我在课上怎么强调“要用尽全力避开自己的大脑惯性”,都没法做到让所有人都不被这种极其容易“偷懒”的方式蒙混过关。背单词的学生也会觉得很苦恼,我也想不受干扰,但是就是做不到。只要这几个单词按照这样的顺序、这样的排版存在,我就避免不了地会形成这种“惯性”。所以,很多人单词书都快要翻烂了,但是一出现在试卷上,或者其他阅读素材当中,或者口语中,根本就不记得这是自己背过的单词。因为位置变了,排版变了,字体变了,词可能还加了个“ing”……如果是听力,那就更惨!本来单词都是在没有拼对却不以为然的情况下背的,那怎么可能会升华为听力词汇呢?当别人在说这个单词时,对于大家来说,就像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单词一样。
大家一定都玩过一款手机游戏,叫作俄罗斯方块。这种游戏极其简单,我从百度百科中查到的游戏规则是:由小方块组成的不同形状的板块陆续从屏幕上方落下来,玩家通过调整板块的位置和方向,使它们在屏幕底部拼出完整的一条或几条横条。这些完整的横条会随即消失,给新落下来的板块腾出空间,与此同时,玩家得到分数奖励。没有被消除掉的方块不断堆积起来,一旦堆到屏幕顶端,玩家便输了,游戏结束。
若追溯历史源头,这款游戏是1984年在俄罗斯科学院计算机中心工作的数学家帕吉特诺夫利用空闲时间编出的一个游戏程序;1985年这个程序被移植到个人电脑上,俄罗斯方块从此开始传播开来。近40年光阴,可谓是经久未衰。我觉得这款游戏能撑到如今,从心理层面来讲,就是抓住了人们渴望“及时反馈”的心理。
其实,即时反馈说的并不是表面消除了一堆方块,或者是玩Dota或者王者荣耀的游戏过程中干掉对方英雄时,听到随之而来的“First Blood”“Double kill”“Killing spree”“Godlike”等这种对你的行为立刻给予的评价。不过,我觉得很多人应该是把“即时反馈”和“即时享乐”混为一谈了。孩子做了正确的事,立马夸奖;做了错误的事,给一个眼神示意等,这些都是生活当中微小的即时反馈场景。如果从日常小事开始,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想必这样的孩子一定会非常遵守规矩。再者,我们训练猫猫狗狗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米哈里在《心流》中提到的进入心流状态的核心条件包括:目标略具挑战性,任务难度略高于能力;集中注意力;获得即时反馈。
前面两项比较容易理解,但即时反馈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即时反馈才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在学习时如何才能获得即时反馈呢?对于孩子而言,自学肯定是难以做到的。
八、如何培养小孩学习英语的兴趣?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英文这件事儿上一直都有一个相对错误的认识,都认为一定是先要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学好英语。这本身也是一个道理,但并不总是这个样子的。这一小节我想跟大家谈的,就是到底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这两个字,听起来好像是要跟玩游戏或者开怀大笑挂钩,因为我们误认为,只有做到这个地步,孩子才会有兴趣。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认识。
假如一位小朋友在读幼儿园时,父母从来不管他,他从来都没有用一种良性并且持续性的方式接触过英文。然后到了二三年级,学校突然开始把英文抓得比较紧时,这孩子也有可能就懵了。然后大人再百思不得其解地问天问地,为什么偏偏我这孩子就对英语没兴趣呢?兴趣它需要桥梁,也需要有过渡;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好比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兴趣需要在母亲的陪伴下搭建起来;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需要从游戏刺激,过渡到通过突破知识难度,从而拥有满足感来提升兴趣。
我在前几年时认识一个朋友,他家孩子从两岁开始接触英语。这位朋友培养他家孩子兴趣的方式,就是每天陪他读绘本。我们当然知道一本书或者一个点读笔,不管它多么好玩,你扔过去给小孩自己玩,他肯定不乐意,他一定要有妈妈的陪伴才能安心。于是渐渐地,在每日频繁的亲子互动当中,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就逐渐养成了。
当然对外语的喜爱与否,也跟个体差异有关系。有的小孩从小就上英文课,但是好像到小学阶段,他也没有那么喜爱英文;而有的孩子四五岁时并没有接受过什么英语启蒙,等到七八岁时给他听个英语歌或者是看英语电影、动画片之类的,或者你日常跟他秀几句外语,他反而会觉得好感兴趣。对于没有良好英语启蒙的孩子而言,千万不要一学英语就开始学习词汇和语法。这种方式,无疑是在培养孩子对一种陌生语言的憎恶。
这个道理如同健身教练在健身房里推荐课程一样,你可能自己练得也不怎么样,但是教练一直追着你推销,你就会条件反射地觉得很反感。但如果一位教练,你看他练得专业,然后又塑形,各个方面都很帅,让你觉得很想变得跟他一样,你有这样的冲动,甚至你很好奇,想知道他是怎么样练的,你是不是就自然而然想去搭讪询问方法,并且跟着一起练了呢?聪明的父母,要学会想办法吸引孩子,激发他的兴趣,而绝对不是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廉价的销售人员。
确实有很多孩子,从小就去机构补习英语。但是七八年过去了,兴趣没有了,考试成绩也没那么可观。这个时候父母最容易有的情绪就是:我花了这么多钱让你去学习,你看看你都给我考了个什么好分数?当家长在说这样一句话时,其实是在跟孩子划清界限,这个界限的潜台词是“我们的工作都做得很好,你怎么就这么差呢?”孩子潜意识觉得被父母比下去之后,就会渐渐地演化出叛逆心理。
所以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父母始终应该做到: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统一战线,但是我们又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我的工作,你不插手;那么你的学习,我不插手。这样才能让他觉得他没有被抛下,能在学习上培养他的独立。这是父母应该呈现给孩子的表象与感觉。英语的韵律鉴赏本身也是勾起语言兴趣的一个突破口。或许有一些人无法理解,我们家孩子连英文底子都没有,谈什么韵律鉴赏?那是水平高的人才应该去做的事吧!其实,无论是哪种语言,想学好,归结为一句话就够了——习惯这门语言。从哪里开始习惯?就是韵律的习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中文总是提倡多张口读,学英语时总是提倡磨耳朵。你连英语的语音语调都适应不了,还谈什么习惯这门语言。要不然为什么很多人语法学了很多,但是总感觉没学到位。有这种感觉的原因,不正是因为没有韵律的积淀,光谈语法规律。所以这么来看,学习一门语言,首先就是习惯韵律,也就是学会与发音相关的内容,只有这样更为学科性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而这些前期铺垫,也要不了太多时间。
很多机构的英语课总是上得很花哨,让孩子特别喜欢。可是到头来我们思考一下,到底是课堂活动吸引住的孩子,还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攻克产生的成就感吸引住的孩子?是前者还是后者,哪一个更重要。如果现在始终停留在前者,那么你打算在什么时候过渡到后一步?有一句话,叫你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
多一个思路就多一种可能。
我们过去一直觉得传统的音标教学很枯燥,但是以我的所有教学结果来看,这恰恰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内容。基本上热爱比例是100%,不分年龄,不分语言水平。如果让我仔细想想问题到底在哪里,那恐怕就是因为过去所有的英语教学都围绕“死记硬背”这四个字。明明是教发音的,但是偏偏要学习者去抄写音标,去背和默写音标。这不是南辕北辙吗?教学者不能精准判断自己做的每一步到底有何意义,那么学生学起来,自然就达不到教学者的愿景。
我们想想看,语言在语音这个方面,更能唤起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声小说、脱口秀、诗歌朗诵等,配上背景音乐、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加上对其语音与含义的理解,难道不比单学语法和词汇更有意思?我们前面从谚语里面都能学到语法与阅读的真谛,那就说明一点,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等英语技能的学习方式,都远比我们过去所想的要丰富,要更科学。
九、隐形的教育成本
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去理发店剪头发?可能是自己家人中就有理发师的人。
什么样的人不愿意去猫咖撸猫呢?可能是自己家里就养了四五只猫的人。
什么样的人不喜欢去咖啡店喝咖啡呢?可能是已经习惯自己在家磨咖啡的人。
什么样的人适合在家自己教孩子呢?我想,这个问题立马就复杂了。
会英语不行,要懂英文教学的思路;懂也不太够,因为自己也没有教学经验,哪怕现在教的是家里的老二,那也就只有一个案例,不太能够说明问题;时代一直在变,哪怕两胎之间只相差两三岁,可能性格、环境各方面都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数学老师把孩子送出去学数学,英语老师把孩子送出去补英语。自己的孩子,总不是那么好管教的。
薛兆丰在《经济学讲义》中举过这样的例子:
我们住的地方离市中心的公司远一点,房租会低一点,但我们同时又付出了更多时间,这得算到成本里;我们在7-11便利店买东西,货币成本更高,但在那里买东西,能省很多时间,也避免了不少麻烦,这时总成本可能是更低的。
教育,有时候很像谈恋爱。每次分手后的下一个对象,之所以会吸引你,不就是因为这一任有的很多优点,刚好是上一任的不足之处吗?所以我们有二胎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也会犯同样的经验错误。
十、孩子真的需要在家辅导吗?
我母亲完全不懂英语,但是她对英语的学习无比重视。
武汉的气候无比恶劣,尤其是冬天,奇冷无比,又没有暖气,早上从被子里钻出来的困难程度,无异于让我光着双脚在冰上站个几分钟。哪怕这么冷,这么不情愿,我每天仍旧在6:30从床上爬起来,朗读课文。大家或许觉得,不愧是你,学霸果然就是这样!如果你们这么想,那一定是心态上再次自甘堕落了。没有任何一个200斤的胖子在下定决心减肥的那几个月里会觉得自己身材迷人。因为效果都没出来,谁知道结果,谁能预判结果?毕竟我小时候母亲并不懂英语,更别谈有什么好办法提供给我参考。所以要问一个200斤的人在减肥时有什么心理活动,他或许会告诉你,没啥想法,干就完事了。所以我那个时候的英语学习,也是这样的情况。越没有杂念,越能看到效果。
如果没有我妈对这件事情绝不退让的态度,也没有如今能够说一口流利英文的我。时间仿若一下回到了初一那年。最初的一段时间,我母亲除了叫我起床,完全不管我读什么。或许是默默在观察,并没说什么。你们如果好奇,想问我母亲到底用了什么神奇的方法让我起床的。我只能说用她的威严,不容我“say no”的威严。在说到一定要做到这件事上,我妈从不退让。她的观点是你可以结果不好,但是你过程一定要好。但是如果你过程好了,结果也不会太差。你要对得起自己。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母亲开始像球赛评判员一样。当我朗读音刚落,她会非常激动且还有点夸张地赞许我说:“虽然妈妈不懂英语,但是你这个音读得真的让我感觉在听外国电台。我不懂,不代表我没有听过外国人说英语!”那个时候,我刚上初一。现在想想,推动我学习英语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大概就是母亲发自肺腑的、夸张的赞许!这种“虚荣心”也进一步推动着我早起学习。
所以,我的母亲到底管我学习了吗?好像管了,又好像没有。管在于制订一个具体的行为准则,就是早起读书。不管在于没有对知识内容指手画脚,只有真诚的表扬。这种方式可以用在一部分孩子身上,因为任何一种亲子相处模式,都不适合中途180°急转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本来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如果看到一个好的案例立马就全盘模仿,自然会引发新的问题。但是这个事情本身是可以拆分开来借鉴的。
无论怎样,孩子真的没必要在家辅导。自己会与会教是两码事。并且,学习是一件严肃庄重的事情,需要有强烈的敬畏感。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希望和父母划清界限,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父母从知识层面上可能已经帮不到孩子了,并且在知识敬畏感方面,并不能让孩子真心服从。那么,我们父母又为什么要去趟这摊浑水呢?
十一、出声音,才能练好英语
这一节讲的出声,并非朗读那么简单,而是想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学习思维方式——有声思维。本节要讲的有声思维训练,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发音与拼读
有声思维在拼读上的帮助,不仅体现在自然拼读中,同时也体现在音标的学习里,很多孩子一看到音标就蒙圈,感觉不同的符号组合在一起特别怪异,不知道该如何读。其实,完全可以按照汉语拼读的拼读方式,把每一个音节的音从左到右依次读出来,耳朵接收到信号之后,自然而然会给你一个反馈。拼读的过程,并不会产生化学效应,所以不需要用眼睛默默盯半天。傻看着,是不会有结果的。除非我们在心里有一个“声音”,能够让我们的天赋显露出来。
2.阅读的提升
阅读到底如何通过有声思维训练出来呢?无论是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还是高中接近成年的学生,在做阅读题时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看选项时,很容易选错。并且在正式开始分析之前,这部分做错的同学会异口同声地喊冤。然而,如果确实是在看得懂大部分篇章的情况下,你再叫他逐字逐句翻译,有时候翻译到途中,他自己就像突然被电击中一般觉醒了——啊!原来是这样!
所以,到底有没有读到位,心里想的不算数。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带“觉得”二字的都是猜的,要明明白白找到答案,有声思维的训练不可少。平时做题时,其实能运用这样的有声思维,要注意体会。
3.语法题
我看过不少孩子做错题整理,写上题目和答案就完事,这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抛开格式不谈,我们先来说说整理错题的目的。整理错题,是为了背题吗?实际上并非如此。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自己思路错在哪里,错误思路和正确的解题思路中间的关键是什么,以及这个题目的考点是什么。每一道语法题,大家应该关心的是以上3点。因此,我们在写语法题的错题时,要么是能清楚地讲出以上3点来,这样错题就可以只写答案;要么是把以上三个维度的解析写在错题旁边,而不是简单地总结成:“时态错误、定语从句”等不得要领的解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写语法题时,哪怕翻开后面参考答案中的解析还是不得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