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音与听力的关系

一、发音与听力的关系

发音和听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听力不够的学习者,发音一般不会好到哪儿去。听力量越大的学习者,“音感”越好,通俗上讲,就是“味儿”越足,如果后期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发音训练,会更容易练成一口流利的发音。发音是口语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听力量不够,纯粹通过音标去训练发音,虽然能立马明白英语到底怎么发音,但是“自然度”不够,而“自然度”就是通过听和大量模仿来实现的。

80、90后的英语学习者,有些确实称得上美剧狂人,他们能偶尔在很恰当的场合飙出一两句英语,普通人乍一听还真是那么回事。不过,可能也就局限于那句口语表达了,如果让其自己组织通顺地道的英文来说点什么,可能比较困难。可以说,口音与口语其实是两码事。口语除了语音以外,还需要很多语言知识及文化层面的学习。

很多成年人经常问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自己“可以读,但却听不懂”?无论是面对广播还是商务英语的听力文稿,虽然总是听不太懂,但是,一看文本就好像又豁然开朗了。如此循环,一次又一次,总是找不到根本问题所在。

其实,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自己发音不准,没有系统训练自然的发音技巧;②句式不熟悉,反应不够快;③英语场景化听力训练太少。简单说来,就是于“情”于“理”,都不扎实。

我经常在上课时做这样一个测试:

我很快速且稍微含糊地说几个字:“我刚才吃的饭”。然后让学生们去复述我刚才说的是什么。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重复道:“我刚才吃了饭。”看呐!多么神奇!每当此时,我就会让学生们去揣摩这个现象,他们居然自己把我的“病句”纠正了。为什么他们认为我说的这6个字是一句话呢?理由很简单:①因为没有后文了;②语调是降调,听起来是一个陈述句;③学生默认我会说一个句子;④“我刚才吃的饭”表意不清楚,说这几个字没有任何交际意义。

以上这四点,实际上可以解释“到底什么是口语”。

听英语未必是要每个单词都听得清清楚楚,很多报道或者广播的发音也不一定每个词都很清楚,尤其是一句话中暗藏很多弱读和连读等发音现象时,整个句子听起来就更加含糊了。我们中文之所以能“自动纠错”,是因为我们大脑里有成千上万的“中文句子模板”,英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必须练到让自己的脑子里有足够多的库存,才能够让听力不拖后腿。这个库存的搭建,肯定要从标准的语音开始。很多人之所以只听得懂中式英语发音,却听不懂标准英语发音,就是因为有太多非标准化的语音在脑子里。这里我用了一个“只”,真的是一点也不夸张。

总的来说,语音的训练,不局限于48个音标。我们在阅读类文本或者口语素材中模仿训练而练就的能够自然表达的语音,才是我们训练语音的归宿。没有语音,听不准;听力量达不到,语音又不可速成。你看,语音和听力的关系就非常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