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材与原著之间,如何选?

二、普通教材与原著之间,如何选?

2019年1月6日上海春季高考落下帷幕,上海教育考试院给出的观点是:命题设计合理,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型、创新性。在这样的观念下拟定的考题将不少上海学霸都难哭了。现在,基础选拔考试的趋势就是越来越难,这种趋势已经不仅仅在高考中出现。

我们看一看2019年深圳外国语学校和百合外国语学校的小升初考试试题。

2019年深圳外国语学校真题

口语题:(准备时间3分钟,作答时间1分钟,作答方式为听录音答题)

你的梦想是什么?你从学校能够获得什么来实现你的梦想?

英语题目还原为:What is your personal dream?What help can you get from our school to realize your dream?

2019年百合外国语学校真题

Part1 观看名著英文片段,按照要求说出名著书名。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八十天环球地球》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Part2 辩论“考试时需要鼓励还是压力?”

分正反方,每方各三组(ABC组一方,DEF组一方),环节共10分钟左右,每方只有四次发言机会。

Part3 谚语、古诗中英互译。

(1)欲速则不达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英文古诗

The Snowbound River

Over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

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

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and old man.

In palm-back cape and straw hat,drops his angle string.

纵观以上题目,除了“看英文片段说中文书名”和“英文古诗”这两题不涉及能力考查,是只需混眼熟就能得分的题目以外,其他题目都是在考查实际英文水平。

随着英文教学的进步,未来考法也可能不仅要求能说出名著出处,还要能分析作品特点、生平,综合文化修养及英文修养两方面进行考查。放到十年前,学习英文原著或讨论中英文的差异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不务正业”。为什么要学语法、背单词、看原著?原著就是小说,跟分数无关的东西为何要去了解?但是,现在出题人考查的对象是“学得正确的人”,而不是“学得多的人”,从小学大学皆是如此。

孩子们一看到诗歌翻译题,瞬间就会觉得难度太大。细细来看,其实不是难度问题,而是英文学习思路的问题。举个例子:翻译“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当你没有背过标准译文“More haste,less speed.”,那要做的则是先把英文理解透彻。

我们常常觉得奇怪,自己也学过很多年英文,为什么一到想将内心用英文表达出来时,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呢?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汉译英的过程。你把握不准白话文的汉语结构,就更别谈你要把中文结构替换成英文结构了,这些内容是我们学习语法的“核心”。“欲速则不达”,中文理解就是“性急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要知道,中文和英文本来就不是字字对应的翻译。比如,你不能把“你看你一天天的”翻译成“you see you one day day”,在翻译之前需要先了解翻译。

“性急图快”其实就是英文“haste”,“达到目的”理解为“成功”。那么这句话简单来讲就是“性急图快不等于成功”,知识面宽一点的同学可以翻译成“Haste doesn't bring success”,而保守的同学翻译成“Haste doesn'tmean success”也可行。这些语法是何等简单,不是我们不知道,只是我们学语法时不曾考虑这个方面。

再说前面谈到的高考。我们都知道北京和上海的英文教育一直走在前列,作为特区的深圳更会更新先进的英文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上海从1985年高考自主命题时就开始选用英美报刊语篇,这些语篇来自《纽约时报》《卫报》《金融时报》《芝加哥论坛》等英美报刊。

为什么高考会往这个方向考呢?大概也有不少家长会感到困惑。其实不难理解,这是为了顺应和接近雅思、托福的阅读考法和测试标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阅读好不好要拿出去检测才知道,所以,阅读当然要往“土味”读,而且越“土”越好。

这样就衍生了另一个观点。普通学校和国际学校学生的阅读标准已经越来越接近,或许不仅仅是阅读,听力口语也如此。

高考中最为基础的就是词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考的词汇总量是4000—5000,并不仅仅是考纲要求的词汇量3500,那其他的词汇量从哪里来呢?——阅读。单从应试角度来考虑,我们的学生不仅要低头看书,还要有广博的见识。英语考试要求我们的学生平时要多关注国外的各大报刊、媒体、新闻。如果是泛读,先不说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阅读水平,单就对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也极有好处。但是,愿望都是美好的。对于时间如此紧张的中学生来讲,没有精读底子的泛读如同抓瞎,没有目标感,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通过这个行为得到进步。

大家都说学习要有策略感,要有未来感。无论未来是否出国,是否参加高考,但凡是需要学好英语,阅读就不能不被重视。如果想更轻松地学语法,精读是必备的;如果想提高词汇量,泛读是必须的。一项牵扯多方能力的技能,大家也需要从小就准备起来!

最后,我用《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的标准结束今天的原创分享。

从语言能力看,要求小学毕业生具有用简单的英语进行问答与描述的能力;能够在教师及直观媒体的帮助下听懂、读懂简短的语句或语段:能够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句子。要求初中毕业生能初步具备英语语言能力,侧重听说能力;能在设定的情景中进行问答;能就熟悉话题同他人(包括英语国家人士)进行简单交流;能阅读基本无生词的短文,理解大意,获取关键信息;能书写一般文体的短文,进行简单描述和表达个人喜好,拼写和标点正确。高中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具备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从广播、电视、电影、书刊和网络等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比较自如、准确地描述事物或表达意见;能写出意思连贯、结构比较完整的短文。

所以,回归正题。到底是学《新概念英语》还是学原著呢?

简单来讲,《新概念英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英文的要求了,但是它对于语法的部署十分全面,不失为一本很好的语法书籍。如果单单想通过《新概念英语》学好英语,肯定是不够的。拿词汇来讲,虽然《新概念英语》每一课都有词汇,孩子们看起来也好像在勤勤恳恳地背,但是这本书上的词汇和我们的考纲不是很接轨。更多的是满足不同专业、爱好学习者的阅读口味。因此,对《新概念英语》期望过大的家长可能就要失望地责备孩子了,为什么你一直在学,但是词汇量还是不够,并且还边背边忘?原因有两点:一是单词不完全契合考纲;二是单词背了会忘本来就是正常事。想不忘,应该去研究本书关于背单词的章节。就算单词契合考纲,所背的正是考纲范围内的2500个单词,也没法确定哪个是你今天背的,刚好又是明天会用到或者会考到的。只不过是我们在找对范围的情况下,不断背单词而已,这样重叠的概率会越来越大。

所以,无论是《新概念英语》还是原著阅读,与其说这是两套教材体系,不如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策略代表。《新概念英语》这类学习法,其实就是以某一套英语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法;原著学习类则包含了英语戏剧、英语口语、英语报刊等课程或者自学方式。前者是知识的深度,后者是广度。如今的社会,对这两种素养同样看重,不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