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听力觉察力与听前预热的必要性
我曾经带一个五年级的孩子练听力,初步入门的素材用的是《神奇的树屋》(Magic Tree House),这部小说的蓝思值在280L—600L之间(蓝思值在这儿仅供大家参考)。起初,孩子觉得这部小说的语流清晰,语速也比较缓慢,似乎毫无压力,但是实际上理解率并不那么理想。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生词量,另一方面是自身发音习惯的原因。
为什么自身发音的习惯会导致听力受阻呢?理由其实很简单。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比较频繁的连读短语有“a cup of tea”,其中“cup of”的“p”和“o”应该合起来发成一个音,“/əkʌpɒv tiː/”便是实际的连读发音,可能很多人自己都没有察觉到这种自然而然习得的连读,只因为当初学习的时候将连读后的“a cup of tea”与中文意思直接联系到一起,省略了自主拼读的过程,也使得我们一张嘴就是那么回事。
然而不幸的是,像这样自然习得的连读短语并不多,大部分都是靠学习者自己的“慧眼”进行拼读和刻意的连读练习形成习惯,否则很难“出口成章”。
许久之前,有个在香港念过几年书的朋友跟我探讨“phantom of opera”的发音,说自己去剧院看《歌剧魅影》时,怎么也没听懂主持人说的“phantom of opera”这几个单词,觉得很奇怪,哪怕人家已经重复过十几次,她却一次都没听懂。这是因为她不会读“phantom”这个单词吗?不是的,新时代的英文学习者对单词的拼读能力可是让老一辈叹为观止的。所以,影响到这部分听力的直接原因就是连读。
我这位朋友就是典型的口语水平干扰到听力的例子。因此,自主拼词以及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连读以及爆破这样的小技巧,说成习惯很重要。一味地读却不去注意技巧(这里的技巧并不是人为规定的某种规则,而是外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发音现象,我们用规律去总结罢了),除了对阅读和写作有点帮助以外,对听力没有一点帮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背过的单词总是形同虚设,听不懂时总是找单词的麻烦,单词这时候就要哭喊了:“我可不背这黑锅。”
在中高级别的英语听力考试中,这样的情况更为常见。录音很快就播完了,没听懂,一看文本,不就是那么回事吗,原来这么简单啊!不知是否直接把罪名安在耳朵上了,对原文的发音不加以分析,直接跳过到第二题。如此反复,听力水平进展缓慢。
关于我前面谈及的五年级孩子,听力的前两次课就是听和读的训练,到第十次课(一周一次课)时听的速度和理解度直线上升,达到90%以上。后来,我们就改为练习《哈利·波特》。刚开始听第一章时,孩子感觉良好,基本上只听几个关键词就能知道这一部分的内容,而且非常精准。这是因为她读过中文版的《哈利·波特》,到中文版记忆模糊的英文原声部分,一下子就能暴露出真实的听力水准。
因此,大家认为练听力前先看文本或者先看中文版是好还是坏?
此时下结论都还过早。
如果前后两种素材难度相当,尽量不要提前“剧透”。如果是前后两种素材难度差别很大,适当“剧透”不是坏事,这样的过渡更容易被接受,心理不会突然承受不了。
听力提高的三大要点:①习惯发音;②习惯语速;③习惯故事节奏。所以,哪怕前期故事情节基本上能记得,但其实也能训练学习者去习惯发音和语速。好比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抬一个大箱子,如果有人稍微帮他抬一个角,他就不会那么吃力,等自己的力量达到之后再全力以赴,未尝不是件好事。
将精听、泛听、听写、练音合起来的练习,方法很多,不用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同时也能在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齐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