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结构的差异
毛姆《负重的牲口》这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But beating heart or angry sore,bitter rain or burning sun notwithstanding,they go on eternally,from dawn till dusk,year in year out,from childhood to the extreme of age.
译文如下:
尽管心在狂跳,疤在怒吼,不管苦雨还是烈日,他们永远都行在路上,从黎明到黄昏,年复一年,从童年到迟暮。
这样的中英双语版本,从结构上来看并没有很大差异,无非是要求翻译家的中文底蕴深厚一些罢了,否则用词如此文雅,并非易事。
西方的理性思维在英语语法中体现出“法治”的特点,重形合,是一种“树形结构”。句段严密规范,采用焦点句法(比如,树的主干只有一个),富于强制性;中文的悟性思维在汉语语法中体现着“人治”的特点,重意合,是一种“竹状结构”。句子结构不求齐整,但以神统法,采用散点句法,形散而神不散。
如果我们看到的英文句子结构刚好和中文句子结构一致,只能说这种情况纯属巧合。中文和英文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结构不同才是常态。这也是自己在家泛读的孩子很难真正地从本质上提升阅读水平的原因。因为,你所能读懂的是你本来就懂的中文结构,而不是英文。
来看几个例句:
(1)This was the period when Einstein began the research which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his famous Theory of Relativity.
就在这期间,爱因斯坦开始了一项研究,经过这项研究,他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
(2)He spoke so well that everybody was convinced of his innocence.
他说的那么好听,大家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3)Practically all substances expand when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
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是热胀冷缩的。
以上3个例句,想按照一一对应的英汉关系来翻译,实在是强人所难,那样译出来可能自己都难以明白。
接着,我们一起看看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的一段话: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当我们翻译这段话时,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对应成中文即可。如果这般简单,那跟把“How old are you?”翻译成“怎么老是你?”有什么区别呢?正确的思维方式应是:如果燕子去了,燕子(they)会再来;如果杨柳枯了,杨柳(they)会再青;如果桃花谢了,桃花(they)会再开。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如果没有快速的双语语法对调思维,我们可能会觉得以上按照英文逻辑改编的中文太奇怪了!为什么要平白无故这么改呢?其实,有系统学过语法的学习者,看到这段话原句时,会把语言套进英文的条件句中,并且对应好时态。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正在学习中文的英国人看到这样一段话,脑海里不自觉地会加上“if”“they”这样的词语补充。同理,相比第二个例子,我们看第一个例子会觉得更简单。因为第一个例子的句子结构与中文大体相似。译文如下:
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es shade their blossoms,they will flower again.But,tellme,you the wise,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许正是通过文字这种载体才能更精妙绝伦地体现。追求均衡美和对称美,喜用对偶、排比、重复的表达法是汉语的表现之一;而英文,更追求西方科学认知型文化的逻辑性、客观化和抽象化,崇尚客观思辨和抽象思维,常用的表现手法为追求名词化、物称化和抽象化,崇尚客观、间接、规范和错落、变换、替代等。
以上语言特点,并非多么深不可测。恰恰相反,在我看来,任何一名10岁以上想系统学习语法的学习者,都应该首先从宏观上了解这些特点。因为,这些抽象的直观感受有利于我们明白,为什么英文分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为什么会有“it”形式主语;为什么会有持续性动词与瞬间性动词;英文为什么会有从句;为什么那么多中文的动词都会被英文的介词替代。
那么,是不是只要句子结构我们学习过,单词也认识,就能够顺利读懂一句话呢?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下面这句话:
Ten seconds to go.
简简单单的4个单词,加上烂熟于心的“to do”不定式,我曾经不止一次在不同的班级中试验,问了近百名中小学生及少量家长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大部分学生给的答案都是“10秒后出发”,能回答出“还剩10秒钟”的学生寥寥无几。由此可以看出,语法不是万能的,没有阅读量的语法学习是万万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