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默写课文?
曾经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学员在世界排名第29位的杜克大学就读。他从高一开始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背到高三就背完了,高考考进北大。他本来不想再背了,但当他背给同学听时,其他同学都露出了羡慕的眼光,于是,因为虚荣心他又坚持背到第四册,把这两册都背得滚瓜烂熟。熟到什么地步呢?如果有人把其中任何一句说出来,他能把上一句和下一句连接下去,而且因为他是模仿着磁带背的,所以语音也非常标准。后来他去了美国杜克大学,到美国的第一个星期写的文章,被教授认为是剽窃的,因为学生写的文章甚至比母语使用者有更高的水准,“我教了20年书都没有教出能写这么漂亮的文章的人”。学员说:“我没有办法证明我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但我告诉您,我能背108篇文章,而且背得非常熟练,您想不想听?”他还没背到第三篇,教授就哭了起来,因为教授想,自己教了20年了,居然一篇文章也没有背过,中国学生居然能背很多篇。
直到现在,不少人笃信背完《新概念英语》就能“称霸天下”。很多学校把《新概念英语》作为备用教材,主要是检查背诵。每当我询问学生学英语有什么弱势方面,得到的答案居然是背《新概念英语》特别困难。没想到,一本书居然成了衡量英语学习能力的标准,可见这套教材对国人的影响力非同寻常。
但是,《新概念英语》真的需要去背诵默写吗?
背诵,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模仿得越到位,发音就会越好;阅读量越多,语感越好;积累得越多,单词量越大。一切看起来都刚好是我们想要的。可是,如果放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来讲,以《新概念英语》第一册2000多单词量来看,哪怕在小学毕业前学完并且记住《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单词也并没有单词量的优势。在英语资源匮乏的年代,找到一套经典教材就仿佛是学习的全部,不需要顾及其他。如今的孩子,学着《新概念英语》还要担忧接下来的英语阅读课,上完英语阅读课还要做单词课的作业,英语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像往日那么单薄了。
这实际上反映了需求的多元化、方式的多元化。换个思路来想,其实我们也可以将用在《新概念英语》一门课上的精力平均分配在英语其他方面。拿英语考试来说,如今的小学到大学的英语考试,比20年前难度明显增大了。因此,如果还一门心思只靠《新概念英语》,词汇量和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在过去,学英文能开口就不错了,不用纠结发音是英式还是美式。而如今,英语教学开始精益求精,喜欢美音的人不断去练自己的自由夸张的风格,喜欢英音的寻求典雅高贵的风格,这当然只是个例,追求极致口音的毕竟是少数,但是,英语学习的脉络变得更加因人而异了。因此,目前的情况是,原本只需要花在一门课程上的精力被分散到不同科目当中,针对性地训练到特定板块,这样可能更有效率。
默写的目的是什么?
记单词?巩固语法?应该主要就是这两个原因吧!
这套书每课的单词量并不多,10个左右。其实背完花不了几分钟时间,如果想巩固完全可以看着中文默写英文单词,或者看着音标默写英文单词和汉语。这不也十分方便?
如果是为了巩固语法呢?可不可以默写?
当然可以,但是会出现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为了巩固语法选择默写。需要记得整个故事脉络和标点符号,如果故事内容有一点偏差,从默写的角度来说都算不合格。这使得学习者进行一遍又一遍返工,一遍又一遍重新默写,默写到全对为止,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记忆故事上了。或许你认为,多多模仿不是坏事。这一点是毋庸讳言的,但是这样记忆的过程,其操作复杂度与背诵英汉字典一致。无论是谁,只要能背完一本英汉字典,单词量一定会增多。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我们的目的是学习语言,而不是参加《最强大脑》。
二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默写全对后,做题就没问题了吗?这个答案不言而喻。既然这样,默写这条路是不是就得被抛弃了?我们也需要分情况讨论。如果所学的英文课程只有《新概念英语》一门,你可以考虑坚持默写;如果你学的英语课程当中,除了《新概念英语》外还有其他阅读课、词汇课等,而且在背之前没有真正了解透彻文中的语法成分和语法关系,背了不如不背。
在英语学习目的越来越综合、英语教学方式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新概念英语》更像是一本语法书。默写的前提是对课文、语法的理解,如果这部分吃透了,默不默写都一样;如果这部分没吃透,背诵是无意义的。
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事实往往是每天读几遍,持续读半个月绝大部分人都可以把这篇课文不经大脑地脱口而出,这并不一定是理解后经过大脑加工的产物。一切机械运动都是低效的,唯有走心,才能成为最终的王者。
所以读者们,你们现在如何看待默写的必要性呢?
其实,“成功人士”的默写或许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表象这么简单,有理解意义的默写才是真的吸收了知识。否则,只是嘴皮子的惯性、握笔的惯性以及视觉的惯性。惯性取代理解,便失去了实用的可能。其实,检测语法掌握情况不一定依赖默写,讲解课文也是一种有效的语法理解方式。或者,让学习者对着中文默写英文,这同样能激发他们对两门语言结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