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法的错觉

三、语法的错觉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称之为“知识的诅咒”。起初经济学家提出这个概念,指的是认知的偏差,后来形容专家与专家常用专业术语交谈,丧失与非专业人士沟通的能力。

其实这个现象非常常见,并不仅限于学术界。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自己不知道这件事是怎样的感觉,这导致了信息不对等。此外,他还会发现把这件事解释给别人听非常困难,似乎丧失了与不了解这件事情的人沟通的能力。

这就像一本书被搬上大荧幕,原著党往往很难从已经看过的框架中跳脱出来。突然想不起一首歌的名字,通过哼歌的方式询问他人,但是会奇怪有些人听不出来。这就好像我们一旦获得这一份知识,就被它诅咒了一样。

换句话说,在知识的诅咒中,我们倾向于认为人之所思,即吾之所思。因此,教语法的老师习惯用语法术语讲解知识难点,与书本上教的并无二致,对长期用惯性思维讲解语法的老师来说,要想跳出来以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题目并找准正确的思路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同时,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会让学生专门去背诵规则和结论。事实上,学生在对事实进行思考的同时,也就是对语法的逐步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明显,学生就越自觉,学以致用的能力就越强。

所以,在词汇量还是语法理解与学习上都远超学生的教学者,想把对语法的“强势思维”灌输到学生头脑里,要么是学生拥有语法老师般的知识背景或者理解能力,要么是语法老师(或者家长)能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讲解语法(或者题目)。否则,受众会越听越迷糊。对于并非研究人员的学习者来说,不重视阅读的衔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钻研语法体系上和术语上,无疑是一种“打击式”的毒鸡汤。不切实际,无趣,且低效。

在过去的语法学习中,学习者常会被某些语法术语所困扰。一般来讲,理论语法和参考语法里的术语归纳层次高,包含的内容多,比较难以理解。在遇到语法问题时,心急如焚的父母会给孩子买各种不适宜但很经典的语法教程。自学者只能从中领略语法的皮毛,还会因为各种不同的语法表述方式心烦意乱,最终难以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在我看来,初、中级的英文学习者不太适合自学语法。

所以,语法学习最省力的方式,无疑是做阅读题。通过对存在表达差异的中英文的阅读、分析,循序渐进地渗入语法概念,最后练习。要想充分过渡到语法的思维上去,对中英文思维差异的了解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