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口语中的语法错误?

六、如何避免口语中的语法错误?

如何让自己的句子结构灵活多变,没有语法错误?

很多人在跟外国朋友打招呼时,都会条件反射似的用“How are you?”“I'm fine,and you?”这样的固定句式。就算某一节英文课上,老师有讲过一个新的问候方式是“How is everything going with you?”,但是,却怎么样也没法取代“How are you?”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哪怕我们学了新内容,似乎也总是难以用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比喻,非常形象。

我们大脑里固有的旧知识,就好比一条主干道。随着我们对旧知识使用次数的增多,主干道从窄逐渐变宽。如果这个时候又学习到了一个新知识,则相当于在主干道旁边加了一条窄窄的小道。如果我们在未来不刻意去走小道(刻意使用新知识),那么只会使得主干道越来越宽,而小道与主干道差距越来越大,就越不可能剥夺主干道的地位了。只有我们一次又一次刻意去走小道,才能使它逐渐变得和主干道一样宽,甚至比主干道还要宽,直到取代主干道。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让自己的词汇、语法、句式多样化的方式。在这里,语调未必适用。因为语调往往和情绪态度联系在一起,如果强行改变了语调,可能会传递出奇怪的含义。

因此,如果你想在以上3个方面得到本质的改变,那么就将所有“小道”都走成“主干道”吧!

对于初学者而言,若让他们进行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基本上所有的句子都是以“I”或者“My”开头。以下是我从网站上摘录的一篇小作文:

Hello,everyone.My name's Maria.I'm 7 years old.I'm in Class 2 Grade

2.I'm tall.Ihave two big eyes and a smallmouth.I like English verymuch.

二年级的学生,对应二年级的词汇量和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经历,这样写也是必然的结果。就好像一年级的学生周一在国旗下讲话或者是看图写作文,常常也会有词汇匮乏、句式单一的情况。渐渐地,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课文的阅读量加大,以及生活阅历的不断改变,口语(以及作文)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然而,要找到一个能够确切表达自己想法的词语并非容易事。在说话或者写作时,我们会因为发现这不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而突然打住;在倾听或者阅读时,我们常常只是通其大意,而记不住对方的原话。我们的头脑中一定存在着独立于语言而存在的“意义”。正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在《语言本能》一书中所讲:如果思想依赖于语言,我们怎么可能创造出新的词语呢?小孩又是如何学会第一个单词的呢?一种语言又是如何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呢?

他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之所以能够流行,完全是因为人们缺乏必要的怀疑精神。伯特兰·罗素指出,也许一只小狗无法告诉你,它的父母非常诚实但生活拮据,但是你能因此断定这只小狗就没有意识吗?

以上事实,能说明两个问题。口语,除了要求基本的语音之外,还需要大量模仿以强化大脑的使用习惯与口腔肌肉记忆,还有自己的思考。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难以有表达欲。面对一个众人讨论得热火朝天的话题,自己连中文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何谈英文?在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中,母语是很强势的。母语的高度,决定着外语的最终水平,而母语中文的高度又由什么决定呢?——阅读量与批判性思考。

若把口语的决定要素排成一列,有如下4点:

第一点:标准清晰的发音;

第二点:母语的思考宽度与深度;

第三点:中英文的表达差异;

第四点:高强度口语专项练习。

如果诸位问,这样的学习策略适合谁?那么,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这样的口语学习策略适合每一个想用英文流利表达的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研究生。因为,口语属于输出,是输入量的反馈。所以,如果有人想问,那我要花多久练成?那么,你可以先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1)我如果想把发音练准,需要多久?

(2)我是否能坚持母语阅读?

(3)我的双语思考能力应该如何搭建?

(4)我是否能够坚持?

其实,除了第(4)点以外,前3点在本书中都会详细介绍。读者大可不必一看到这样的提问就立马盖棺定论:我年纪大了,估计连发音都搞不定,语法实在是太难了,词汇量太大了……

这就是我要把这一章节的内容放在全书靠前位置的原因,我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力量,有勇气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