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音与口语
口语泛指“言论”或“议论”,既不等同于发音,也不等同于朗读。人性催生了口语,因此为了练习口语而口语,意义不大。
我的四年级学生曾问我:“老师,为什么会有‘Is this a pen?’这样的英语句子?我们什么时候会说这样的话呢?”
其实,孩子在学习时,也会思考自己学这个知识有什么用,该问谁“Is this a pen?”(这是一支钢笔吗?)这样的问题。如果被问及这个问题,学生也会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没有经过此番思考的学生,大概是在“死学”。这样的学生到了实用场景,心里千万个问号就会冒出来:“我以前学的英文,哪一句可以拿来套来着?”如果说对两三岁的孩子讲这句话,可能更应该直接告诉他“This is a pen.”,但是很多教辅的题目就是让你反复去练习这些“非重点”的例子。
不得不承认,这种学英语的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趣味性。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链接”的沟通与交流,谈不上教学,因为是灌输而非教学。
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语言的呈现就能多么趣味横生。但实际上,学习者并没有感受到这份意想不到的喜悦。我们的口语,时常成为为了练习口语而存在的尬聊。
放眼全国,能把中文说得字正腔圆的人占少数。口语是体现人综合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个人的门面。发音即使有一些口音,也不一定影响内容的传递。但是,英文是一门外语,如果我们在一开始练习发音时就没有标准化,没有尽可能“脱去”母语的发音特点练出播音员一样的发音,甚至没有在这方面做出任何一点努力,那么,便很有可能是发音过于母语化导致增加了语音识别的难度,影响正常的信息传递。
语音语调的练习需要有超前意识的头脑、系统的学习内容与持之以恒的态度。设想,一个在学中文的美国人,不经过系统的中文发音训练,那么恐怕从张嘴的那第一句“你好,我是‘歪果仁’”就足以让我们忍俊不禁了吧!或许他耳朵里的差不多,对于母语是中文的我们而言,相去甚远。如果诸位有教过自己的朋友学自己的家乡话,对于上述所说的这一点应该深有体会。
对于语音之于口语的影响,其实不用过于忧虑,放心去说,不用太在意自己的口音,标准就好。但是也要知道,练习语音语调是在正式口语练习前的“必经之路”。练得好可以“以假乱真”,就算不够完美,至少也不会“贻笑大方”。
肖礼全在《英语教学方法论》这本书当中说:“交际的成功,很容易使学习者误以为自己的语音语调已经合格,而这种错误认识可能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语音语调产生满足感,进而导致学生忽视对语音语调的不断学习和提高。学生不完善的语音语调就很可能被多次地重复,在短期内就会固定下来,进而发生僵化,形成某种并不完美的个体风格。”
语音好,并不代表口语好,这是一件事的开头和结尾。当我们谈论语音,实际上我们是在谈论发音的音质;而口语,涉及的面就太广了,词汇量、语法修辞与心理状态都深深影响着口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