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泛听的可行性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绝对的事物,学习方法也是一样。任何一种方法都有成功案例,而我们应该以中立的态度去看待它。不少学习者或者父母,习惯于标榜某一种学习法,否决其他所有观点。我们不能把偶然成功的学习当成“权威”去指导每一个人。
我从来不认为哪一种方法一定是最好的,哪一种就一定是不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传统的英文学习以语法和单词为主,中国学习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学英文,抱着语法不放。于是现在有一批“知识分子”站出来说,抠语法会减慢自己的学习进度,低估自己的语言学习潜能;而另一部分人站出来说,有了英语环境多说就好了,不必死学,去国外待几年,或者报外教班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英文就应该多听,而且还是泛听,听多了自然就开窍了。泛泛而听,能听懂多少?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总结出来一个结论——“英语泛听磨耳朵,该不会的还是不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首网络歌曲——《我在东北玩泥巴》,这首歌的歌名,其实是被国人音译恶搞后的结果。《我在东北玩泥巴》是一首印度歌曲,大家不妨先用手机搜一下这首歌,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再接着看后文。
多冷啊!
我在东北玩泥巴。
虽然东北不大,
我在大连没有家。
这一小段歌词,被“音译”得简直无话可说,如果拿这首歌去糊弄家中的老奶奶,估计老人家也会对其音译版“歌词”深信不疑。但是,为什么我们听不懂其中的意思呢?有人会说,没学过当然听不懂;或者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在英语学习中,听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训练雅思、托福或者四六级听力时,很多人主张“听写训练”,就是听一句写一句。到了小学甚至更低龄一些的群体中,“泛听磨耳朵”变得十分受欢迎,因为有些成年人尝过看美剧提高听力的甜头。
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一次性听1000首印度歌曲或把《我在东北玩泥巴》这首歌重复听1000遍,是否能听懂印度语呢?或许你能够听懂几句,还能有模有样地说几句,但是能有这样的“成果”,不都得益于中文字幕的“辅助”吗?对于有“中文意识”的人来讲,如果没有中文与印度语发音的对照,恐怕训练的时长会更长。
我养猫五年,虽然我家的猫好像叫声只有几种,但是我至今都不能明白它的叫声到底表明何意。多年以后,我凭借直觉与它的“动态指引”,能猜对一二。现在我越来越觉得,我与“猫主子”之间的对话效果,还取决于喵星人是否能够聪明地表述自己的欲望。万一“喵”错了,我就白研究了。
所以听懂与否,需要指导性的评测,而非学习者主观认为。无论是听力还是口语、阅读,很多孩子在实战的过程当中都会“错以为”自己“会”了,实际上,这可能纯粹是“自己以为”。
优秀的听力水平的养成,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尤其是在英语启蒙越来越早的一二线城市,以下几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与多样化。
(1)幼儿时期开启的英语环境。比如,相对纯粹的国际幼儿园或者小学,以及父母从小培养的绘本听读习惯;
(2)为了应试而刷出来的听力量。
放眼10年前,英语学习还没有如此内卷,小学英语是玩玩打打过来的,后来为了中考和高考,以及四六级考试,奋力练听力。可是现在,太多孩子是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英语学得太好,感觉用应试来衡量他们的英语水平都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所以,初中学霸不太攻英语,基本上都在花时间学习理科,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他们早就在小学阶段完成了英语学习的飞跃。不敢说学通关了,但是,至少能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里更加从容一些。
就泛听而言,其本身就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操作步骤和操作细节需要处理。比如,当我泛听时听不懂怎么办?泛听时需要查词吗?查多少比较合适?每一次听力听多久比较合适?诸如此类细节问题太多,若处理不好,一不小心就白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