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题做错了,因为语感不好
在这一章,我们将要探讨语法题的错误原因。
小学阶段,如果学过的语法反复犯错,有可能是因为受到口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如果平时脱口而出的都是错误的语法表达,做题自然也会被这种“语感”带跑。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英语启蒙还不错或者喜欢英语口语表达的孩子身上。
不管哪个英语级别的非英语母语学习者,英语输出的句子形态都是十分有限的。孩子英语刚学没几年,又非常注重口语表达,就容易出现问题。经过学习,孩子的口语和听力自然会有所提升,但是“并发症”也不少。另外,开口早不一定是好事,我们需要慎重。那么,针对中小学生的这类错误,该如何矫正呢?
这里有两个步骤:
(1)把正确的选项带进去,反复诵读正确的句子,进行肌肉习惯和脑海记忆。每天读30遍,重复15天,直到提起这个表达,第一反应是正确的那个版本就可以了。
(2)专门背那个正确的意群。
以上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步骤(1)是改习惯,长久的诵读记忆的牢固性远大于单独花几分钟背;步骤(2)是刻意去强化记忆,目的是“走心”。如果每天读同一篇文言文,就算不知道意思,很多人也能够背出来,但是无法运用。背了而不会用,是因为没有细致“走心”地去理解。针对这种现象,以上两步能从物理以及心理上解决出现习惯性语法的错误。
当然,从我有“英语意识”时开始,就听到不少人提起“语感”这个概念。语法错了,语感不好;阅读看不懂,语感不好。那么,语感是什么?是不是看不懂文言文,也是我们中文语感不好呢?只能说,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语感不好不是唯一的答案。“语感”,即“语言的感觉”。今天考砸了,没找到感觉;今天听不进去课,感觉不太对;今天作业不会做,可能也是感觉上出了问题。这也不完全正确。语感,实属学术派的“九阴真经”,希望人人都能“吸天地之精华”,不知不觉通过语感搞定英语。
阅读当中的语感,是这样培养的:
(1)纯天然的感觉;
(2)通过天然的感觉和句法知识,快速找到句子主干来帮助理解;
(3)天然语感已经用不上时,利用句法知识快速切分句子结构帮助理解。
所有理解过的句子,经过反复诵读,形成各方面的记忆,形成所谓的语感。这时,我们可以凭借这种“财富”,快速推动英语其他方面的学习,可以暂时将具体细致的语法放在一边。我想,这可能就是有那么几年,有人提倡“不学语法”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