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对浸泡式英语学习的帮助
英语浸泡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常听到,某某机构暑假英文浸泡夏令营云云,似乎“浸泡”就简单粗暴地等于把孩子全天泡在英语学校里面,一两个外教带着孩子日常交流一下,一天过去了。但是最后效果如何?我们没有办法衡量。或许看起来是“浸泡”,实则是“沾了下水”,因为最后什么也没有沉淀下来。
在国内这样“浸泡”不够的环境下,如果不在教学模式上小心翼翼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直接灌输语法很容易导致学习者难以将语法能力灵活迁移到实际运用上。语法题得分不错,但口语漏洞百出,或者内心百般对比之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先用哪个语法最为合适。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是同在中国大环境下成长教育出来的英文学习者的通病,说别人的人,可能自己也正在遭遇同样的问题;不过这样学出来的语法真的没有一点点价值吗?不是的,它的作用你大都不曾想到。
有时,语法学一点点,做选择题会非常简单,但是往往是语法学得越多,越难做选择。
2019年底,我在美国度假。一天晚上我打开电视看美国的综艺节目,场景是一个接着电话的男士边听电话边转述所听到的内容给现场另一个女主持人听,而转述的句子所用的语法均为过去时。我曾听一个语法学的博士自嘲,越学越分不清语法。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说话者仅仅知道过去时是用来表达现在之前发生的动作的,那么刚好用过去时是正确的。而如果你的知识储备不止这些,还知道一般现在时也能表达刚刚发生的过去(比如,球赛直播中用的语法),那么可能一般现在时也是你的选择范畴。那这不就是语法学得越多越混乱最好的论证吗?
即便是这样,也不代表我们学语法没有用。如果没有系统学过语法,就不会有我上述的感悟和积累,遇到的阅读和听力素材都只是抽象地出现在脑海中,不能转换成精准的输出能力,而学过语法的人则会注意刚才输入内容中的各种语法功能。例如,看到“There are three dogs.”,就会对“s”敏感,知道名词复数后面要加“s”。对于没有语法意识的人,看到这句话就和看到“There are three dog.”或者“There is three dog.”无异,因为这类人的输入目的只是“提炼内容”,并不具备转化成输出的基础。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我们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有了相对完整的语法结构,有了对语法的深入理解,才能对我们浸泡环境中的外教课程、绘本内容、电影、动画片、日常聊天、旅游交际中细小的语法变得更为敏感,能更快速地帮助我们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语法不好的留学生,出国留学若干年,只要没有进一步把语法学扎实,那么他的口语和写作永远都不可能十分标准,因为日常会话不一定需要学术英语,日常使用外语强调的是交际功能,不强调规范,它本身就不具备标准化的训练特质。而对于中国人来讲,英语要走的是学术路线。这就是留学生以及海外工作者出国多年,雅思、托福不见得能考高分的原因,更不用说出国归来就一定能从事英语教学或者翻译工作了。
如果说词汇如同砖瓦,那么语法就是房屋的结构。无论是砖木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都直接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牢固度和长远性。
总之,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法开始语法学习,一定不会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