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的培养目的

一、兴趣班的培养目的

一个孩子,越没有毅力,就越难被父母管教。

大概是小学三年级时,我母亲在送我上学的路上,问我:“唱歌、跳舞和书法,选一个作为兴趣,你选哪一个?”那个时候的我们,远不像现在的孩子,感觉什么都唾手可得。经过十几秒的斟酌之后,我们达成一致选了国标舞。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特别好动的缘故吧!后来呢?练舞的过程苦不堪言。首先折磨我的就是劈叉。这个动作对于那个年龄的我来讲太难了,我当时的身体已然算得上是一副“老骨头”了。接着,就是练舞步的痛苦。我连摆好动作扶着墙站都有点不稳,更何况还要穿着高跟舞鞋前后移动。那个年代,平房加水泥地是家里的标配。于是,白色的帆布练功鞋被磨烂,脚趾头内侧几度在水泥地上磨出血。母亲见状,也没有表现出可以让我打退堂鼓的意思。最开始练舞的日子,大概是我学习生涯里最痛苦的。但是,也正是那段日子,成就了我现在“隐忍”和“抗挫”的品质。

我曾经和每天坚持跑步的朋友在一起交流,谈到每天跑步对他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时,他告诉我,当你成功挑战连续跑100天不间断时,看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材的改变时,你就会拥有绝对的自信,你会非常相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想做的事。

对此,我深有体会。大概无论是什么年龄,但凡有毅力做成一件事,自己似乎就真的是命运的“主人”了。所以,一切兴趣班或者艺术培养,应该都是出于这个目的吧!形式算不了什么,精神内核与精神的强度才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

现在,很多家长宣扬民主,比如,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我家孩子不喜欢、我家孩子不愿意坚持等。其实这都是“不作为”的表现。因为,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努力。小孩子的喜欢更是浮于表面的。比如,孩子喜欢钢琴,家长就给他报一个钢琴班,结果孩子坚持不了,家长就对老师说:“我们家孩子现在喜欢上了游泳,不喜欢钢琴了。”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固然正确,但是,如果凡事都不能坚持,这样的兴趣一文不值。

一个孩子越没有毅力,就越难被家长管教。没有毅力的孩子,无法下决心管控好自己,那如何能让孩子接受家长管控呢?读者不妨自己思考这个问题。

凯恩斯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温饱等问题解决了,所有的人类都有大量休闲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呢?

某资深媒体人在某一期节目中说:“如果到那个时候,恐怕大量的人会转到一种叫作互相娱乐、互相服务的新行业里。你给我跳支舞,我给你唱首歌,一起上电视节目搞一个真人秀之类的,互相服务,很欢乐。”

我当然不是鼓励大家去学跳舞和唱歌来预备这一天的到来,但是,艺术或诸如此类的东西确实能让人性格更加饱满。与其说这是兴趣班的培养目标,还不如说它是教育的目的。我们之所以受教育,从来都是为了让我们未来的人生能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某资深媒体人曾推荐过这样一本书,名为《学习之道》,讲的是一个神童的故事,这位神童13岁就获得国际象棋的“国际大师”称号。后来,他居然又拿到中国太极推手的国际锦标赛冠军。他说他并不是真的懂棋,而是懂学习。

其实人这一辈子不需要什么都非常精通,但是有两件事我觉得非常重要,一是知道如何学习;二是要知道自己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希望把什么作为自己终生的兴趣爱好。前者能帮助自己考上不错的大学,后者能保证不管世界如何变迁,自己性情依旧稳定,内心足够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