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2025年08月10日
解析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写的内容是仁人不遇。卫顷公在位时,仁人不受重用,小人反受重用,诗人遭到小人的憎恨和侮辱,甚至得不到同胞兄弟的支持,他忧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写诗来申诉。朱熹《诗集传》却认为这是妇人之诗,诗中提到的镜子、席子、浣衣等,都是女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诗中讲述一位妻子不受丈夫的信任和宠爱,反而被群妾欺侮,回到娘家和兄弟诉苦,兄弟也不能体谅。无论哪种解释,都是诗人遭受了不公待遇,却又无人可以诉说,只好乘着柏木船,饮酒消愁。
诗的第一章写隐忧无法排除,第二章写诗人无处诉说,第三章表明隐忧的原因是自己品格高洁,第四章写隐忧是由可恨的“群小”造成,第五章写自己无法摆脱现在的处境。五章一气呵成,笔曲意蓄,将身世飘零、胸中愁闷娓娓道来。
诗中多用比兴手法,几处比喻各有特色。“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这小小的柏舟仿佛载不动诗人沉重的心情,柏舟晃晃荡荡地漂流,仿佛诗人飘忽不定的心情。“我心匪鉴”“我心匪石”“我心匪席”三处,写镜子照人,不分黑白都可以容纳,而诗人之心却不能像镜子一般不分美丑善恶。石头圆滑,可以滚动,席子柔软,可以卷起,而诗人刚烈正直,不能随意将就。这一连串的比喻,皆为反喻。“日居月诸,胡迭而微”,比喻君主或丈夫被小人谗蔽。“心之忧矣,如匪浣衣”,比喻忧愁不可去除,如同污渍沾染在衣服上。
读诗想见其人,这首诗写痛苦,写决心,和屈原的《离骚》有几分相似。不过《离骚》的辞藻华丽而浪漫,这首诗却质朴而现实,皆为千古难得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