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解析

这是一名弃妇的悔恨之诗。诗中描写了她和男子从认识到恋爱,再到结婚,最后被男子抛弃的全过程。全诗篇幅虽然不算很长,但每一个情节都描写得细致而妥帖,反映了当时妇女被压迫的社会现象,对后世汉乐府的叙事诗有直接影响。

第一章描写热恋时男子借着换丝的理由来找女子谈论婚事,女子因为对方没有派遣媒人而有所犹豫,却又害怕男子生气,只能妥协。第二章写女子急切地等待男子过来迎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见”和“不见”时的心情做对比,将热恋中女子的悲喜表达得活灵活现。然而,一份感情从一开始就不对等,男子连体面都不肯给对方,女子迁就着嫁过去后,真能得到对方的尊重吗?显然不能。于是诗的第三章便出现转折,有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感慨。第四章以桑叶的陨落来比照男女情意的衰减。女子嫁过去后,日日辛劳,憔悴不已,虽然没犯什么过错,但男子的心却改变了。第五章,女子遭到丈夫的虐待侮辱,却得不到任何人的安慰与支持,她的亲兄弟也在一旁讥笑她,她只能独自伤心。第六章,女子悔恨自己轻信儿时的誓言。如今海誓山盟言犹在耳,而这段感情却只能舍弃了。

诗经中的“弃妇诗”不止一首,其他诗中的弃妇或许会被人加以同情,而这首诗中的弃妇却非常有争议,因为她的出嫁并不符合当时礼法。古代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没有父母的同意和媒人的撮合,这段婚姻就没有保障,得不到社会的保护。

古代的礼法放在今天是否还合理,这并不是重点,我们的重点在于“自爱”。无论男女,一旦放纵自己的欲望,就容易堕入迷途,因此在做选择时不能不慎重。诗中的男子自然不对,他未必有多么喜欢这名女子,因为他明知不请媒人就会让女子遭到社会的唾弃,然而他依旧不在意。女子的行为也欠缺考量,是她主动放弃了获得他人尊重的机会去讨男子的欢心。如果感情的维持,需要靠其中一方不断做出退让和迁就,甚至践踏自己的自尊,这份感情就不会有好结果。人应该先自爱,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