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解析

古人排行惯用伯、仲、叔、季,这名男子或许是家中老大,才会被称为“伯”。这名“伯”是女子的夫君或心上人,他气概英武,能做到军队的前驱。诗的第二章很有意思,自从“伯”去了远方,女子的头发就如同缭乱的蓬草一般。凭空道出这一怪现象是什么缘由?女子自问自答,难道是因为没有油膏沐浴吗?不是,是因为她思念着“伯”,“伯”不在身边,她无心打扮,梳洗给谁看?第三、四章,女子进一步诉说自己的忠贞,由于思念“伯”,甚至想到头痛,可她是甘心的。她希望能种植一些忘忧草,却无法解决自己的相思病。

这是一首闺思之作。所谓“闺思”,就是闺中女子的思念与愁绪。诗中女子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被称为“思妇”,她们的丈夫或许在外经商,或许在外打仗,长年累月无法回家。由于古代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许多夫妇聚少离多,往往多诉哀怨,所以“闺思”是中国诗歌的一大母题。《伯兮》中女主人公的相思,在古代非常具有普遍性,因此后来的诗人描摹闺思,往往采用《伯兮》的手法,比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自从丈夫出远门后,梳妆的镜子都搁置起来了;“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荣”,丈夫出门不回来,我装饰停当又有何用呢?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