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2025年08月10日
解析
开篇不说君子,而描写碧绿竹林,营造全诗基调,这是“兴”的手法。再则,竹子在古人眼中是一种清新高雅的植物,如果将它比作君子,也未尝不可,所以这里又有“比”的成分。
有人喜欢漂亮的外表,只顾衣饰打扮,不顾内在修养;有人却认为内在修养更重要,只顾读书学习,不顾外在打扮。这些都失之偏颇了。春秋时期,人们既重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也重视他的外在样貌。内外兼美的人,才是君子。
诗中有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人就像是加工玉石骨器,要不断地调整,反复打磨,才能做出最好的成品。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不需要再去改善,就永远无法做到极致了。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穷却不去谄媚别人,富贵却不骄傲自大,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算可以的了。只是不如贫穷却乐于道义,富贵却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写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这个意思吧?”孔子很开心,认为子贡开窍了,夸赞了子贡一番。子贡所说的那种人,已经做得够好了,但孔子又举出了更好的例子。可见这世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