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次调查
我们所作三次调查的目的:第一次在勘查石器的发现地,证实是否为史前文化的遗存;第二次在沿湖熟镇秦淮河两岸,调查此期文化遗址分布的概况;第三次在选择一二处遗址试掘,便于了解地下的包含,为正式发掘准备,并继续第二次未竟的工作。在这三次工作中,采集了不少的遗物,现在我们把它们统计起来,列表于此,次将三次调查结果,分述于后。
第一次 1951年3月23日,院中工作同志六人组织一个小的工作队,并请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小石先生参加,于早晨七时从南京出发,十时半到了湖熟镇,到后起始作调查工作,下午四时动身回南京,六时到达。计算调查的时间,只有半天,由于钱先生捡得石器的线索和协助,所以很快地勘查了五处遗址,四处是钱先生指给我们的,一处是根据上四处的地理情况,我们自己发现的。
表一 江宁湖熟史前遗址调查试掘工作人员分工简表

表二 江宁湖熟史前遗址各次调查工作摘要

1.城岗头 这是一个紧靠着湖熟镇北边,高出地面十余米的土岗,在岗西部断崖上,很清楚地显出下为黄胶生土(天然土),上有1.5米左右的文化层。此层又可分为上下两部:下部为淡灰色土和小部分的红色烧土,内有朽木屑,已变作了浅白灰土,遗物有红砂粗陶、三足器残片、手制的大敞口盆式器残片,另有两块残矿石,一块为细黄砂石,一块为褐色细砂石,都是砂岩,上有磨用痕;上部为灰土,中有汉代陶片,和钱先生所捐赠的一样。岗面上遗物,非常混乱,烧土分布,也相当普遍。我们初步推测,此岗原为早期的一个遗址,可能在汉代,此地曾建有烧陶器的窑厂,因此早期遗址被破坏。在岗坡北面,有凹下池塘多处,颇似人工所掘的坑,这是这里有古窑的一个旁证。
2.梁台 这是一个略呈圆形的台,在城岗头东南约100米,紧靠着秦淮河北岸,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读书处,有旧河道经台的东脚下入秦淮,湖熟人叫做叉河。这台的文化层和遗物,几乎和城岗头完全相向,不过钱先生指出赠给我们的石器、陶纺轮和陶网坠等,就是在台北坡耕土内发现的。他所发现的石锛2件(图一:1、2)大小质料相若,1件较厚,破损也重,色为淡灰,1件就是引言中所叙述的那一件。另有石料1件,是要磨制成锛而未成的,色质同那2件锛一样(图一:3)。又陶纺轮2件,系灰色细泥陶制,中部有孔,便于插入线轴。2件式样不同,一为扁圆形,中厚边薄,一为上下凸出,略呈尖状,边外侈如菱形(图二:1、2)。又陶网坠2件(图二:3、4),亦灰色细泥陶制,圆形,上下有凹下处各1条,前后各有刻道2条相对,这凹下处和刻道,为便于缚坠网脚之用,又有1件小陶垫,形状与第一种陶纺轮相似,惟中部无孔,扁平,是制作小型陶器时为压垫的工具(图二:5)。在台东部断层中,有1米厚度的贝壳遗存。


图一 在梁台所采得石锛及石料
3.小宝塔山 在城岗头西北约500米,是一个近代丛葬的坟地,看不到文化土层,只在地面上找出些和城岗头一样的各代遗物。汉代陶片上纹饰倒是很美丽的,有绳纹、双重方格纹、回纹、方格内加涡纹等,陶片都是轮制的,这充分说明了在汉代湖熟经济的繁荣,普通的用具,都有相当的考究。在小宝塔山北面半华里东山村旁的小路上(由湖熟去解溪镇的小路),钱先生于六月上旬在这里获得石斧1件(图三),是砂岩制成,刃部微损,安柲处略平,色灰黄,质坚。因为发现地距此间较近,附记于此。
表三 湖熟史前遗址三次调查所采集遗物的分类统计表

附注:1.钱先生捐赠文物未曾列入; 2.陶片采集仅分类选择约占全数的百分之二十。


图二 在梁台所采得陶纺轮、陶网坠及陶垫
4.鞍头岗(又名鞍斗山) 在梁台的东南,中间隔着秦淮河,紧靠着河岸的1个椭圆形土岗,岗上还有清代建筑的庙宇1座。此处新近有人起土,露出断面,包含的遗物和城岗头相同,另有汉代细柄豆残块,明代处州窖把碗片等。
5.老鼠墩 又名为榆墩,也叫做虞墩,因清末此墩曾为虞姓地主所有。墩在湖熟镇西3华里秦淮河的北岸上,紧靠着曹家东边,中隔小圩,计130米,墩北脚下就是南刘村。这是一个微现起伏高出地面约10米的土墩,最近农人在这里生产开荒,把土里东西都翻出来了。我们到这里细细踏查一遍,在表面看来,这处遗址非常单纯。墩上还没有找到那些汉代、六朝和明朝的东西,只遍布着三足器残片,实心尖足、空心尖足、扁形实足、羊角式尖足以及各式口沿,形形色色,都是红砂粗陶所制。在扁形实足上,还带有未脱的腹片,腹片质稍薄,上有绳纹,内外表面都为红色,中为深灰色。从足部推测,可知原器颇大。此外并找出直径约10厘米而中心厚周边薄的残陶饼,由于近代制陶时所用的锤垫,形状也是这样(近代是木质或石质的),所以我们叫它为陶垫,是制陶时打锤陶坯而使质料致密的工具。又发现一片红烧土,方圆约5米,烧土块上还有带木质的烬余痕。湖熟镇居民同我们来看热闹的20余人,一齐自发地替我们找东西,结果在遗址上找到比较令人兴奋的遗物——石器4件(图四:1—4)。其中计:大石斧1件,灰黄色,质粗,系闪长岩制,刃端两面均磨制光滑,柄部似打制成后,微加磨工;残石镞1件,灰黄色,质较细而坚,系砂岩制;残石凿1件,质细,页岩制,经使用后残缺;石斧刃部1件,浅灰色,光滑可爱,闪长岩制。另在墩下塘边近代砖堆中发现六朝残花砖、铜镜片、瓷片等。我们第二次去湖熟时,认为此处还有复查的必要,所以在4月7日下午,再为详细勘查。除陶器与上所述无异外,在墩东西两坡面上,又获得石器3件(图四:5—7):一为穿孔方形石斧,只余一半,灰色,质细而光滑,页岩制;一为石刀,紫色、砂岩制;一为石锛,浅灰色,页岩制。因同出于这遗址上,故附记于此。

图三 在东山村所采得石斧


图四 在老鼠墩所采得石器
调查以上五处后,曾写“记湖熟发现史前遗址”一文,于4月25日在南京新华日报上发表,可以参看。
第二次 第一次调查工作,证实了湖熟确有新石器的存在,当时曾作两点
推测:(一)沿湖熟镇秦淮河两岸,凡是高岗,可能都有此种文化的遗存,也可以说可能有一系列的史前遗址;(二)南方的史前文化似另成一个系统,和黄河流域的不同。根据推测的第一点,我们就拟出计划,要在湖熟周围,沿秦淮河两岸,作深一步的了解,先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继而走向重点,然后展开发掘工作。第二次调查,就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的实现。在1951年4月7日,我们组织了4人工作小组,上午到达湖熟镇,下午复查了老鼠墩,另外发现了前岗遗址。8日,由湖熟东北沿叉河(即经梁台脚下入秦淮河的那条小河)向索墅镇进发,往返约70华里,经过李家头、蔡家、湖塘头等约20多个村庄。叉河是一道旧的河流,是近代人用以灌溉的主要水源,所以这条河被农人用土埂一段段截断,形成一个个贮水的河塘了。沿叉河都是水田,阡陌交通,田的宽度约有5华里。在圩田两边都是山岗,在山岗之间,圩田之内,有许多突出田面的椭圆形土墩,墩上大多有史前遗址存在。本日一共发现了5处遗址:馒头墩、乌龟墩、蛇墩是沿叉河两岸的,神墩、木鱼墩是越过晓春庄东岗后,在一片水田中发现的,它们距索墅镇只有3华里了。9日,由湖熟镇西北沿秦淮河北岸向杨柳湖周围进发,往返约50华里,本日所勘查路程,是一段山岗与秦淮河成半圆形的地区,土岗均与山脉相连。我们经过元上村、庞家坟、余家渡、龙都镇等20余个村镇,未发现有史前遗址现象,亦无任何史前遗物。后在湖熟镇西半华里处发现一址,叫做大宝塔山。10日返南京。总合起来,计调查二日半,往返南京湖熟之间,费去一日半,发现遗址7处,兹将各址情况分述于下:
6.前岗 在曹家前面,秦淮河北岸,老鼠墩西南170米,较老鼠墩稍低,面积也稍广。岗上有池塘数处,塘边杨柳依依,衬出岗的美丽。岗面上东部有红烧土处,西部灰上分布普遍,遗物大部分是在灰土和红烧土地面上捡到的。陶片与老鼠墩的完全相似,露在地面上的相当多。又捡到石料五件。色泽不一,质料有角页岩及页岩二种,一件是磨制未成的似斧形的东西,一件是磨制未成的似锛形的东西,其余三件,有的三面磨光,有的一面磨光,均未成形。另有一件石斧刃端,只余一半,青色,质坚硬,显系用后残缺。
7.馒头墩 紧靠着叉河西岸向家南约150米,墩形圆如馒头,故名。墩高出田面7米,直径约40米,满生荒草,致土质难以鉴别,墩面陶片同老鼠墩,露出的也多,在陶片中有细砂质烟灰色片,是尖脚鬲的腹部。在墩面坡上捡得残石斧一件,为斧的中部,器原形颇大,粗砂岩制(图五)。墩上无其他时代遗物。
8.乌龟墩 在湖熟镇东北约9华里,叉河自墩东南脚下流淌,在赵家东约200米,高出地面十余米。墩作椭圆形,西部较高,东部略成坡形,似乌龟状,因之得名。墩高处建有土地庙1间,南部梯形麦田内,有红烧土多处,露出陶片颇多。梯田壁上,所含灰土层厚约1米,另墩面南部各处都有灰土,厚薄不一。在墩顶获有紫色砺石2件,形状如锤,磨痕纵横,致有棱角,此为磨制石器的工具,但其中一件似可作硾击用具。墩上亦有其他时代遗物,与城岗头同。
9.蛇墩 又名蛇山,在乌龟墩正北约100米,紧靠着赵家村东,是一个小型的土墩,与乌龟墩只隔一水田,遥遥相望。全墩红烧土很普遍,尤其是墩顶及南面,烧土色近赤。墩面遗物与老鼠墩同,惟在粗砂红陶中羼杂有铁砂粒,如绿豆般大小。这种现象不仅是这里所有,钱先生捐赠物中,也有这样情形,他是在湖熟镇周围捡到的。
10.神墩 在索墅镇东南约3华里,湖塘头村之北,马盖之东约150米,为一高出地面约7米的圆墩。墩顶上平坦,建有福田庵一,古树竹林,围绕其四周。墩下周围全系水田,东脚下并有小溪,流而南下。墩边断崖上显出灰土层约厚1.6米,墩面上见陶片,灰土中尤多,皆与老鼠墩陶片同。

图五 在馒头墩所采得大石斧中部
11.木鱼墩 神墩正南30米,是一个南北条形的墩,像一条鱼在伏着。起初是庙里的和尚,后来本地人都称之为木鱼墩。墩上有个小的松林,松球与红砂粗陶相杂,散布地面。陶片和老鼠墩的相同,红烧土几乎全墩都是,东背脊上尤多。在墩西坡上捡得小石锛一件(图六),黄灰色,一面刃,质为角页岩,组织整齐,层次分明。木鱼墩南约20米,靠近湖塘头村稍北,又有一高出地面约5米的土墩。此墩不大,与木鱼墩间隔有较为低下的旱田。在这里虽捡到几块史前红砂粗陶,但数量不多,墩亦无名称,故附于木鱼墩后。
12.大宝塔山 在湖熟镇西半华里,秦淮河北岸上,与小宝塔山遥遥相望。墩高度和面积略同老鼠墩,因地近湖熟镇,所以荒塚累累,几占全墩十分之七。但塚上及坟墓间隙处,还有农人动土播种,露出的红砂粗陶片,与老鼠墩的同,且有红烧土多处。

图六 在木鱼墩所采得石锛
第三次 因为这次工作重心在试掘上,所以调查不过是附带的工作。1951年5月22日,我们去湖熟东北约7华里的兴旺村,参观现代制陶器。这是一个小型的窑厂,方法比较接近原始,可供研究古代陶器时参考。在此行中,发现船墩遗址一处。
13.船墩 在叉河东岸圩田内,兴旺村北偏西约900米,馒头墩东北约2华里。墩的面积约300平方米,是一船形土墩,其东隔宽约160米的水田,然后是土岭,土岭与山脉相连。据本地人说:每逢水患,附近居民常避难墩上。墩周断面上,有灰土层厚约1.8米,内含红砂粗陶片。墩面上亦散布此种陶片,其中包含尖足器残片,并有烧土多处,所出陶片尤多。
5月21日,我们结束了试掘工作,23日,雇船载运出土遗物,取道秦淮河返南京。全体工作人员夜住船上,白天留2人在船上押运文物与行李,余4人沿秦淮河两岸,步行瞭望,若发现墩形地,即行集中详为勘查。经龙都镇、秣陵关、东山镇,绕方山南、北、西三面而行,夜宿秣陵关北张家村,24日返院。2日共发现遗址2处。在行程中,瞭望较远的地方,虽有遗址存在的可能,因时间限制,未能前往,只有待诸将来。兹将发现的2处遗址,叙述于下。
14.磨盘山 在秦淮河北岸,方山东南脚下,东距杨柳湖10华里,北距解溪镇4华里,在南圲村西南约120米。这墩的面积约有200平方米,高出周围水田约10米。墩上所出红砂粗陶片,同其他遗址。钱先生前捐赠的石器内,有一件石锛,它和我们在木鱼墩发现的一件石锛,质料色泽式样都同,只是稍微大些(图七),即出于此墩附近的解溪地方,因此可证明解溪有同期遗址的存在。又据当地人口述,在南圲村后1华里也有这样的墩和陶片,因为时间限制,未及勘查。
15.庙墩 在方山西北隅山脚下约800米,为一圆形墩,与馒头墩大小相若。墩上平坦,原有庙宇,故名,今庙已毁,但尚有痕迹可寻。墩四周都是水田,墩上有红砂陶片,与其他遗址同。并有大蚌壳的发现,但数目很少。
以上仅就3次调查所得遗址,简单地分别地叙述了它们的现状和从它们表面上所得的遗物。现在不妨综合来说。像城岗头、梁台、小宝塔山、鞍头岗、老鼠墩、前岗、大宝塔山7处,除鞍头岗位于秦淮南岸外,其余都位于北岸,有的距离较近,有的较远,最远的没有超过5华里。这里地理形势为:秦淮河沿湖熟镇北,由东向西直流而过,自镇北叉河西岸梁台起,西至杨柳湖边,约13华里,其北有一起伏山岗,连互不断,与秦淮河形成半圆形的地区。这地区以内,大部为水田,除鞍头岗外,其他6处遗址都在其中。这一组遗址,我们暂名为湖熟区。像馒头墩、船墩、乌龟墩、蛇墩4处,是位于叉河沿岸,最远距离不超过4华里,我们暂名为叉河区(地形已在上节详述)。像神墩、木鱼墩2处,超出了叉河范围,越过叉河东山岗而入另一圩田区域内,因勘察时日近黄昏,未及仔细调查,故只得遗址2处,其实尚不止此数,我们暂名为索墅区。像磨盘山、庙墩2处,分布在方山东南和西北山脚下,虽距离较远(约10华里),但属于同一区域。这里的地势为:秦淮河在方山西南4—5华里,是秦淮水流向北转弯的地方。换句话说,在东北有方山,在西南有秦淮河河曲,在方山与河曲之间,是一片圩田,圩田中有许多土墩。这些土墩我们勘查的有2处,目所能见而未及勘查的数处,加上耳闻的数处,可知此区内遗址存在尚多,我们暂名为方山区。因为这区很大,不妨把方山东区命名为解溪区,方山西区命名为方西区。以上湖熟、叉河、索墅、方山各区,虽然距离很远,自湖熟东北索墅的神墩起,至方山西北的庙墩止,相距约50华里,但是都没有脱离秦淮河的范围,而且除鞍头岗一址外,其余都位在北岸。这证明了在第一次调查后我们的第一个假设——在秦淮河两岸有一系列的史前遗址——至少一部分是正确的,不过这只是根据目前我们所勘查的结果来说。我们认为这3次调查都没有实现我们的理想计划,只是由点而线,就是按线来说,也没有做得彻底。像从湖熟镇北梁台起,东至土桥这一线还未勘查,自杨柳湖到解溪也未勘查,单就秦淮北岸一线来说,也只做了五分之二,那么更谈不到由线而面的调查了。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已知道的地理形势和从勘查中所得的经验,来综合一下。

图七 在解溪所采得石锛
(一)遗址分布的范围 湖熟史前遗址的分布范围,是以湖熟为中心,东至赤山湖以东,东北至索墅镇以东,两处可能深入句容境内,北至小宝塔山以北,不得超过山岗地带,西北至方山东脚下,西至方山西北脚下,还可深入韩府山以东,西南至秣陵关章山下秦淮支流处,南至距湖熟30华里之横山,入溧水境内。此地域约400平方公里,四周山脉连互,中为水田,遗址即在其中。
(二)遗址所在地 凡水田中高出的土墩,尤其沿秦淮河岸者,大半为遗址所在。墩周围除水田外,亦有池沼或溪流。凡墩均与山岗相距不远,但与山岗相连的岗,又无遗址存在。又遗址所在,均系自然土墩,倘为石墩,即无遗址。
(三)墩形 墩大部分是椭圆形,有的是圆形,还存在像兽类卧伏状的,自头至尾呈坡状,有的上面平坦,像前岗就是一例。不过所有的墩,由远望都是突出水田面上,自5千米至10千米不等,最大的面积至33 600平方米,最小的只469平方米。普通的椭圆形墩,大多是1190平方千米左右,高出水面约10千米,海拔约40千米。
(四)遗址包含概略 遗址包含,有的单纯,有的复杂,带灰土及红烧土的遗址,占十分之八,凡有烧土处,含陶片亦多。各址所出遗物,有一共同之点,即一种红砂粗陶,无论其口沿或尖足,式样如何繁杂,其质料色泽,可谓完全相同。有的遗址含有螺蛳壳的堆积,有的并有淡水蚌。老鼠墩、梁台、木鱼墩、馒头墩、解溪五处,还有石器的发现,其质料、形制、大小、功用,虽各有不同,但全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则无疑义,有的遗址虽还没有发现石器,我们认为它们都可能有石器的存在。
(五)他处同样的遗址 皖南人民文物馆,曾于1950年发现红砂粗陶三足器尖脚,其质料、形制、色泽和湖熟史前遗址所出完全一样。该馆曾将这些陶片送本院研究,并于1951年5月来函,叙及此项发现事。函云:“发现地点在安徽舒城旗庐镇关附近,为一面积约十余亩之土墩,下有河流环绕,俗名王子城,因以往修筑碉堡,曾翻动地土,即出此种大量陶片。”此所述情形,与湖熟史前遗址地形十分相似。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李景聃、王湘于1934年调查皖北寿县楚墓时,曾在淮河中游,寿县以南、正阳关以东、定远合肥以西,沿瓦埠湖周围,发现秦汉以前遗址12处。据《中国考古学报》第一册中《寿县楚墓调查报告》云:“秦汉以前之遗址中,遗物大致相同,多有磨制及半磨制之石器。有可注意者数事:(一)遗址大都作台形,遗址范围亦只限于台上,台之高度,由2米至10米不等,多位于较高之处,远望似一较大的孤堆,一索即系秦汉以前的遗址,屡试屡爽,颇为有趣……遗址分布,悉沿淮水支流……(二)遗址范围较小,此类遗址,全台最大直径为100米左右,且有只占高台之一部者,范围之小,可想而知;(三)各遗址均有多量之螺蛳壳……陶片有扁形或窄形鼎足,并带有凹点或槽形装饰者……陶家祠带锯齿装饰甗足,斗鸡台之鬼脸鼎足,尤其特征。”这段所述,与湖熟史前遗址情形也多相符合。还有一事须在这里附带一提的。据卫聚贤《中国考古学史》记载,在1930年卫氏发掘栖霞山附近张家库的六朝墓葬时,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得石器数件。我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注意。但据当时看过那些所谓石器的专家们(南大文学院院长胡小石先生,就是当中的一人)说,都是些天然的石块,不是石器。我们为了彻底解决这个疑问,于1951年5月30日,特邀当时曾参加发掘张家库墓葬的王庸先生,前往栖霞山实地勘查,即甘家巷北张家库西北约800米的山岗上,名叫焦尾巴洞的地方,据说是当时卫氏发现石器之处。我们只见山岗连绵,满山天然大小石块,无灰土及烧土痕迹,在断崖处,除0.25米熟土外,下全为生土。我们详为勘查,无史前遗迹遗物线索可寻。只在已掘之六朝古墓墓道旁,存约1平方米的红土,并有瓷片及六朝时红色细陶片的发现。陶片脆弱,一触即成粉末,与邓府山六朝古残墓出土陶明器的质料完全相同,我们才知道这片红土是六朝时红泥陶沫与山土相混合而成的。因此种种,我们认为卫氏所说新石器时代遗址,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