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遗迹
1.挡水墙垣
团山遗址濒临长江,遗址的第三层、第五层和第十一层下的黄砂层,说明曾被洪水多次淹浸过,因而形成文化层之间的间隙层。第七层深黄土,经过发掘和发掘前后近2个月随公路基建掘土时的反复观察,应为在遗址周围取土堆筑的一道规模宏大的挡水墙垣。挡水墙垣呈马蹄形,环绕遗址的北缘,墙垣南北两面呈缓坡状,断面为梯形,最厚处达4米以上。从剖面上观察,一层一层人工堆积的迹象清晰可见,从第一层的层面上观察,不见夯筑痕迹。推测当时可能还没有夯筑技术,也可能是深黄土粘性较大,不需夯筑便可以结合得很牢固的缘故。从墙垣修筑在遗址的北缘来分析,其作用主要是在长江汛期挡住由北向南泛滥的洪水,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对居地的冲击,使建筑物不致被洪水冲毁,以保障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当然,也不能排除是为了加高地基以防止水淹的可能。以上推测当否,还有待于今后发掘临江遗址时检验。
墙垣内所含少量的遗物,绝大多数与遗址的第十一层和第十层相同,少数与第六层相同。故这一层的陶片在整理时,小心谨慎地进行了回归,无法回归的加以剔除。因为第七层黄土是一个人工堆筑的墙垣,故在地层上形成了一个次生堆积层。其修筑时代,大致与第六层的时代相当。
2.红烧土面和红烧土堆积
红烧土面较典型的有两处:
一处在第二层的A层下,主要分布于整个T506,以及T606的西南局部和T406的东南大部。烧土面之上有大块的红烧土块堆积,烧土块一面抹平,厚薄不等,最厚达0.3米以上,少量的烧土块内含一道至数道植物茎杆痕迹。烧土面与烧土块非常坚硬,颜色呈深红渐至桔红,有的地方有黑色烧结土块。烧土面多处被破坏,未破坏的地方可看出烧土面曾经抹平。烧土块堆积密集的地方,其下烧土面亦较厚,且烧土块与烧土面之间有较多的夹砂红陶片,较完整的有夹砂红陶鼎、釜、罐各1件,釜下还有木炭。在T506内的烧土面上还发现2个并列的圆形圜底凹坑,直径5—6厘米,深约10厘米,相距1米,可能为柱洞。其他现象均未见到。推测这一处红烧土面可能与烧制陶器有关。
另一处在第八层下,主要分布于T406,另外在T405、T505、T506局部亦可见。保存较好的烧土面很平整,上有红烧土块堆积,有较多的红烧土块一面抹平,另一面有数道植物茎杆痕迹,一般厚5—10厘米。在T406内发现9个柱洞。柱洞内填黄色土及少量木炭屑。其中D5打破D3。从柱洞的分布来分析,D1—D4、D7为一组,直径30—40厘米,深15—20厘米;D5、D6、D8、D9为另一组,直径40—45厘米,深20—25厘米。推测这一处红烧土面可能为居住遗址,其上先后有过2次建筑。(图四)
3.房屋遗迹

图四 T406第八层下红烧土面上的柱洞分布平面图
房屋遗迹发现一处,编号87DZF1。
F1在第十层下,主要分布于T605之内。其南边和东边有一条小沟,宽40—50厘米,深60厘米。西边和北边因基建工期紧迫,未能扩方。故未全部清理,实际清理面积3.3×2.7米。
F1的居住面比较平整,呈黄灰色,虽未经烧烤,但显然经过拍打。十分坚硬。上有9个柱洞,柱洞内填灰黑色土,不见木屑痕迹。D1—D4为大柱洞,直径30—34厘米,余为小柱洞,D5直径26厘米,D6—D9直径15—19厘米。从柱洞分布来看,应为两组。D1—D4为一组,相距1.3—1.7米,D5—D9为另一组,相距0.7米左右。两组柱洞可能为同一居住面上的两次建筑,从周围浅沟的情况来分析,D1—D4可能为第二次建筑。在居住面的西边,有一长方形浅坑,底部平整,略向北倾斜,深20—28厘米,内有较多的木炭。此坑当为屋建筑的一部分,因为没有全部清理完,推测可能为门阶,也可能为火膛的一部分。(图五)
4.灰坑
共清理灰坑13个。其中第一层下灰坑3个,编号H7,H8,H1。
第二层的A层下灰坑3个,编号H2,H3,H4。
第二层的B层下灰坑2个,编号H5,H6。
第八层下灰坑1个,编号H12。
第九层下灰坑1个,编号H11。
第十层下灰坑3个,编号H9,H10,H13。
典型灰坑介绍如下:H7在T205的西北部,东面被H8打破,西面被挖土机破坏。坑口呈圆形,直径2.3米,坑壁向内倾斜,坑底较平整。坑深0.72米,打破第二层的A层,第三层和第四层。坑内填深灰土,出土遗物较丰富,主要有类砂红陶鬲,泥质灰陶罐、豆、盆,泥质黑陶盘、钵等。(图六)

图五 F1平剖面图
H3在T606的北部,探方外的未清理。坑口呈不规则形,最宽处2.3米,长2.3米,长2.5米以上。坑壁和坑底不平整,壁向内倾斜,底呈弧形,深0.54米,打破第七层。坑内填黑灰土,出土遗物主要有夹砂红陶釜、硬陶瓮、原始青瓷碗、残青铜锥等。(图七)

图六 H7平剖面图

图七 H3平剖面图
H5,大灰坑,T705全部,又向南扩方3米,即T704,仍未作到边,后在基建施工时掘土机挖出的大剖面上观察,坑口近似圆形,剖面呈锅底形,直径在13米以上,深3米左右,打破第七层。坑内堆积分为三层:第一层,深灰土;第二层,黑灰土,间有较多的红烧土颗粒;第三层为青灰土。出土遗物极为丰富,主要器形有夹砂红陶鬲、鼎,原始青瓷豆、碗,泥质灰陶黑陶盆、盘、豆、钵、罐、纺轮以及青铜削、镞等。
H9,长条形灰沟,T406、T506的南边,西边因未扩方,未能全部清理完。长9.8米以上,宽2.3米,壁向内倾斜,底部较平,深0.8米,打破第十一层和生土层。内填黑灰土,出土遗物主要有夹砂红陶鼎、甗、罐,硬陶罐、器盖等。(图八)

图八 H9平剖面图
H13,T1404东部,坑口呈椭圆形,径1.8×1.4米,坑壁向内倾斜,坑底较平整,深0.7米,打破第十一层和生土层。坑内填黑灰土,出土遗物丰富,主要器形有夹砂红陶鼎、甗、鬲、盆,

图九 H13平剖面图
泥质灰陶杯,硬陶豆、钵、器盖,以及石钵、石凿等。(图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