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五、结语

1961年春,仪、六地区的考古调查,湖熟文化分布在江苏省长江北岸的有江浦、六合、仪征、扬州等县市。〔2〕为了配合工程建设,这次发掘了甘草山遗址,对了解苏北地区湖熟文化的面貌是有意义的。但限于发掘面积,在此只能作初步的探讨。

甘草山遗址,南距离长江不远,东北边烟墩河流经脚下,东、西、北为高低不平的小山丘。四面为水田、小溪、池塘所环绕。其地理环境与江南宁镇地区第一种类型相似。〔3〕它的东边与仪征县境内的曹家山、破山口遗址的地理环境相同,并且连成一线,它们之间间距约5公里左右。东北3公里是赵家墩遗址,西边距六合县程桥东周墓40公里,〔4〕西北离六合县和仁东周墓约20公里〔5〕

图十二 甘草山遗址出土印纹陶拓片

1.窗格纹(T201③A) 2.三角复线回纹组合(T201③A) 3.梯格纹(T201③B)4.水波纹(T202③B)5.麻布纹(T202③B) 6.曲折纹与回纹组合 7.回纹(T201③A) 8.绳纹附加堆纹 (T201③B) 9.网纹(T202③B) 10.篦纹(T201③B )11.编织纹(T202③A) 12.方格纹(T202③A) 13.黑皮陶兰纹(T202④) 14.编织纹方格纹组合(T201③A) 15.泥质红陶复线回纹方格纹组合(T202③B)16.泥质红陶绳纹(T202③A) 17.泥质红陶方格纹回纹组合(T202③A) 18.泥质红陶叶脉纹(T202③B)19.泥质红陶云雷纹(T201③A) 21.菱形纹(T201③A)22.米格纹(T202③A) 23.复线回纹(T202③B)

甘草山遗址台形土墩均系文化层的堆积,愈到中心文化层愈厚。土墩表面向下1.3米为后世所扰乱,1.3—4米许是文化层。文化遗物以陶片居多。在众多的陶片中,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不仅数量多,而且时代越早比例越大,印纹硬陶及原始瓷的出土状况和其相反,时间越早则比例越小。炊器以鬲占绝对优势,盛器中的罐以敛口、圆肩、圆底为主。

42枚蚁鼻钱全部出土于③A层,三翼式铜镞及铁器生产工具也绝大部分出土在第三层。同时也出现少量罐形器。底部饰有三乳丁小足。硬陶中有直腹筒状钵形器,外表施一层米黄色陶衣,腹部两侧饰竖形耳,耳的上下饰卷云附加堆纹。有敛口,圆鼓腹的罐,通体饰麻布纹,铁臿与长沙发掘报告中的战国墓(M311)出土的铁锛〔6〕不仅形式相似,而且大小尺寸也极为相同。三翼式(Ⅱ式)铜镞与湖北孝感县野猪湖发现的铜镞相近〔7〕。第三层遗存其年代大致在春秋至战国初。

第四层除有几何印纹硬、软陶及为数不多的原始瓷外。三翼式(Ⅱ式)铜镞不见,尚有双翼式(Ⅰ式)铜镞,并出现有间断绳纹的半实足鬲,这种陶鬲与铜镞及六合程桥东周墓所出土的同类器相同。〔8〕铜斧与六和仁东周墓出土的亦相类似。Ⅰ式原始瓷豆、Ⅱ式原始瓷豆分别与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第二次发掘的Ⅱ式原始瓷豆相似。〔9〕陶片中的纹饰麻布纹绝迹,梯格纹增多。从第四层文化遗物来推断,器物多具备西周、春秋时期特点。

H2出土陶片103片,但陶片多细碎,数量上夹砂灰陶超过夹砂红陶。37片泥质红陶中,只有梯格纹与细绳纹2种纹饰(梯格纹13片、细绳纹11片)。再从已经复原的细绳纹陶鬲、阔边浅盘陶豆及地层关系来看,其时代可能要早到商代。

据县志记载:“胥浦在县西十里甘露乡,其源自铜山西南流入于江,旧有伍子胥庙,浦因得名,其浦一日三潮,俗传子胥解剑渡口处。”〔10〕“春秋时仪征是吴楚之境。襄王十四年楚子师于棠。以伐吴时为棠邑东地。敬王三十四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时,为邗沟西地。越灭吴,地属越。显王三十五年楚败越,尽取吴地,复属楚,为广陵县。战国时楚并越又属楚。”更确切地说,春秋时期仪征胥应该先后是吴、楚、越之境。战国时又属楚境。甘草山遗址出土遗物与县志记载多有吻合之处。

仪征胥浦与丹徒县、句容县隔江相望,仪征“逾江二十里至镇江府,东南渡江至应天府句容县九十里”。甘草山遗址出土的Ⅰ式陶缸,Ⅳ式陶豆与丹徒县丁岗公社断山墩湖熟文化遗址T206第七层及T203、T204第六层出土的如出一辙。〔11〕原始瓷豆与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出土的也极为相似。长江两岸有如此相同的古代文化遗存的发现,这说明当时长江两岸文化交往是比较密切的。因此,本遗址的发掘资料对研究长江下游两岸江苏境内西周、春秋、战国文化的相互影响,分布情况都是非常重要的。

执笔者:袁 颖

绘 图:钱 锋

原载《东南文化》1986年第2辑

【注释】

〔1〕《江苏仪六地区湖熟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第3期。

〔2〕《江苏仪六地区湖熟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第3期。

〔3〕《试论湖熟文化》,《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4〕《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

〔5〕《江苏六合和仁东周墓》,《考古》1977年第5期。

〔6〕《长沙发掘报告》,《考古学专刊》丁种第2号。

〔7〕《湖北孝感县发现楚国货币整理完毕》,《文物》1965年第12期。

〔8〕《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

〔9〕《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10〕道光三十年纂修光绪十六年重刻《仪征县志》。

〔11〕《江苏丹徒县丁岗公社断山墩遗址发掘》(未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