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结
马迹山遗址属于宁镇地区广泛分布的台形遗址。在宁镇地区,这种台形遗址迄今已发现200余处,经过探掘和正式发掘的10余处,发表过发掘报告或简报的主要是南京北阴阳营、锁金村、太岗寺、安怀村以及丹徒葛村等处。〔1〕这种台形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有薄有厚,薄者只有1米左右,为一文化层;厚者达5米,可分上下二层前、后期。〔2〕马迹山遗址文化层较单薄,属于前者。
在这些台形遗址文化层中普遍发现小件青铜工具以及铜炼渣,在北阴阳营遗址(第三层)还曾发现粗砂陶质的炼铜坩埚和挹取铜液用的陶勺。这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他们所使用的少数青铜器均为当地所冶铸。这种台形遗址文化是一种土著青铜文化,由于首先发现的地点是江苏江宁县湖熟镇,因而被定名为“湖熟文化”。
关于这一文化的年代问题,目前存有如下几种意见 :一种认为,“上限可至殷商末期甚至更早些,其前期发达年代当西周初叶”〔3〕,“下到距今2450年,当春秋、战国之交”〔4〕。一种认为,上限可到殷商早期,下限相当于西周时期。〔5〕第三种意见根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提出:“早期为公元前1540±90年(相当于商代初期),晚期为公元前1195±105年(相当于西周初期)”〔6〕,从而把“湖熟文化”与江南地区土墩墓相区分。综合上述三种意见,将这一文化的上限年代定为相当商代早期,可以北阴阳营三层遗存为代表,大家意见还是基本一致的。而对其下限,我们认为具体到各个遗址的年代,有早有晚,但是作为这一文化整体的下限,应到春秋、战国之际。根据这类遗址的实际情况,在不少堆积较厚的遗址中都含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文化层,但多被扰乱,如北阴阳营二层、锁金村以及丹徒癞鼋墩等遗址上层。如果将后代遗物剔除,则可明显看出上下两层的文化内涵是完全一致和一脉相承的。有一些遗址,如断山墩等,其文化层堆积纯属西周至春秋时期。
5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原始青瓷还不熟悉,往往将在遗址中发现的一种原始瓷盅式碗〔7〕误认为六朝青瓷。这种原始瓷盅式碗近年来常常在土墩墓中发现,具有一定的断代意义,它是由原始瓷豆演变而来,大约出现于西周中期以后,盛行于春秋时期。这种原始瓷盅式碗见于某些台形遗址,恰说明两者年代上的一致性。据现已发掘的上百座土墩墓资料,这种不挖墓穴、平地掩埋的葬俗,在当地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存在,至西周早期演变成为高大的土墩。这种土墩墓到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吴国的灭亡而绝迹不见,为具有楚文化特点的土坑竖穴棺椁墓所取代。〔8〕土墩墓出土的陶器器型纹饰和与之相应的台形遗址文化面貌完全一致,在台形遗址的附近,也往往有土墩墓共存分布,因而土墩墓实际上应是台形遗址后期阶段人们的一种墓葬类型,它们属于同一文化实体。
镇江马迹山遗址的文化内涵和过去所发掘的台形遗址类同。从其出土器物来看,上承早期北阴阳营的一些特点,下连土墩墓,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年代上晚于北阴阳营,而明显早于土墩墓,大体相当于商代晚期至周初。如马迹山遗址的陶器中,占比例很小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比北阴阳营已有显著增加,而到土墩墓时期已达20%—30%。湖熟文化鬲是从高瘪裆袋足、器高大于器宽,向低弧裆半实心足、器高等于或小于器宽演变,马迹山出土的陶鬲属前者早期形制,见于土墩墓中的鬲多为低弧裆矮体鬲。〔9〕鬲和鼎上的角状把手,亦是从无到有的,北阴阳营的鬲、鼎上极少见把手,马迹山、锁金村一类遗址中出现较多〔10〕,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土墩墓时期〔11〕。陶豆从高柄豆向矮圈足豆演化,马迹山这两种豆皆有,到土墩墓时期盛行矮圈足豆〔12〕,而高柄豆匿迹。北阴阳营具有早商特点的内壁刻划纹的圜底钵,在马迹山还有发现,但已由圜底演变为小平底。马迹山除少数泥质红陶I式绳纹罐的底略呈圆形内凹外,基本不见圜底器。除平底外圈足器增多,如圈足灰陶盘和土墩墓中的陶盘以及铜盘器形是一致的。〔13〕在纹饰方面,北阴阳营陶器上常饰以绳纹、梯格纹、贝纹、云雷纹、回纹以及刻划纹等典型纹饰,在马迹山除上述纹饰外,各种几何形印纹(包括单一印纹和复合纹)增多,基本上奠定了土墩墓时期发达的几何印纹陶的纹饰品种,而早期的代表性纹饰绳纹、梯格纹、贝纹等在土墩墓中消失。通过以上比较,马迹山遗址所处的年代应在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是比较清楚的。
马迹山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理清和联贯宁镇地区这一地方青铜文化上下发展关系具有一定意义。
执笔者:肖梦龙
原载《文物》1983年第11期
【注释】
〔1〕南京博物院:《南京锁金村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南京博物院:《江苏丹徒葛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探掘记》,《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北阴阳营第一、二次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太岗寺工作组:《南京西善桥太岗寺遗址的发掘》,《考古》1962年第3期。
〔2〕曾昭燏、尹焕章:《试论湖熟文化》,《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
〔3〕曾昭燏、尹焕章:《试论湖熟文化》,《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
〔4〕《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前言,文物出版社,1963年。
〔5〕张永年:《关于“湖熟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1962年第1期。
〔6〕《江苏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7〕镇江市博物馆浮山果园发掘组:《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考古》1979年第2期。
〔8〕肖梦龙:《试谈吴国土墩墓》,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1年年会论文选》(考古学分册)。
〔9〕镇江市博物馆浮山果园发掘组:《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考古》1979年第2期。
〔10〕南京博物院:《南京锁金村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南京博物院:《江苏丹徒葛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探掘记》,《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北阴阳营第一、二次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太岗寺工作组:《南京西善桥太岗寺遗址的发掘》,《考古》1962年第3期。
〔11〕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浮山果园西周墓》,《考古》1977年第5期。
〔12〕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浮山果园西周墓》,《考古》1977年第5期。
〔13〕镇江市博物馆、溧水县文化馆:《江苏溧水乌山西周二号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