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结语

八、结语

五担岗遗址是安徽马鞍山地区长江东岸慈湖河流域重要的一处以商周文化遗存为主体的遗址,处于慈湖河两条支流的交汇处的山前平原区,探查后发现遗址北面河道直通长江。遗址的北侧、东南侧存在类似壕沟的水域,东北侧、东侧及西南侧因近代取土行为是否存在壕沟并不明显。遗址西侧地势低洼,以前可能存在洪水泛滥情况,这与遗址西北慈湖河靠近遗址一侧大规模抬高堤坝的现象相呼应,西侧低洼地带与北面河道早期可能连为一体。地形方面,遗址靠近村落的边缘处相对地面的高度较低甚至趋于平缓,较早修建的穿过遗址通往秀山村东北、西南方向的马路两侧地形均较平坦,南侧靠近石桥村的遗址边缘地形亦较平坦。通过卫星地图测算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不含壕沟)。遗址东侧近100米处存在东西长近200米,南北宽近150米的台地,高度较五担岗遗址为低,在地表采集到许多商周时期原始瓷片、陶片。结合发掘,我们推测遗址北侧、东侧和南侧存在壕沟,西侧可能是自然的洼地。通过此次发掘,我们对遗址的内涵认识如下:

第一,根据此次发掘,可以判定遗址具有自二里头时期至战国初期连续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期未发现相关文化层和遗迹现象,仅发现文化遗物。自第二期起,发现红烧土堆积、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第三期起活动面继续扩大,新发现灶坑等与居址有关的遗迹。第四期起活动面范围覆盖大半个发掘区,到达活动的兴盛期。居住遗存F2构造较复杂,存在垫土层、基槽、红烧土等现象,周围亦有其他遗迹伴存。烧造遗存Y1比较典型,为地下升焰竖穴式窑。该类陶窑在西周时期技术上已成熟,分布也较广,但多发现于传统的中原地区,在长江以南很少发现。第五期文化遗存覆盖整个发掘区,遗迹数量变少但规模变大,如H1、H2、G27和J1等。G27与J1时代大致同时,宽度超过10米、深度超过3米,存在一定防御功能。这些遗迹的出现,证明五担岗在春秋中期以后生产工具的技术方面存在一次飞跃。

图二十七 陶器典型纹饰拓片

1.绳纹(H93:24) 2、3.刻划网纹(H2:60、H2:68) 4.水波纹(H1:33) 5.附加堆纹(F2:27) 6.梯格纹(T17④:10)7.弦纹+同心圆纹(T19⑥:5) 8.弦纹+指甲纹(T34⑦:3) 9.弦纹+乳钉纹+三角填线纹(T33⑦:12)10.弦纹+三角填线纹(T33⑦:13) 11、12.席纹(G27③:119、G27③:122) 13.回纹(G27③:109)14.小方格纹(G27③:113) 15.雷纹+方格纹(H59①:19) 16.弦纹+方格纹+复线菱纹(H1:30)

第二,五担岗第一期文化遗存证实了存在至迟与二里头一、二期同时的文化遗存。该类遗存在江淮、宁镇地区均有发现,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多素面,部分器表可见石英羼料,反映出五担岗早期与周围区域、中原地区同时期文化存在紧密联系。自第二期起至第三期,中原的商文化因素明显增强,也包含一部分以斜直腹素面鬲为代表的岳石文化因素。陶器仍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出现一部分器型较小的硬陶器。素面比例仍居首,但绳纹比例上升较大。第四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黑陶比例有所上升。素面比例持续降低,绳纹比例上升,硬陶器纹饰开始变复杂。原始瓷器于该期开始出现。该期文化除受中原周文化影响外,来自江淮、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因素增强。自第五期起,夹砂灰、黑陶比例明显上升,绳纹的比例开始超过素面,其中间断绳纹的比例超过半数。该期文化因素较复杂,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较多并有反复情况。除中原文化因素外,以高柱足鬲为代表的楚文化、以素面黑陶器为代表的吴文化、以原始瓷器为代表的越文化等均对该遗址产生了影响。

第三,宁镇地区、江淮地区均发现较多商周时期遗址,五担岗遗址同宁镇地区诸多商周遗址在文化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并具有自身的特色。从文化属性上看,五担岗遗址地域特征比较明显,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存在一定的互动情况。总体来说,遗址自早到晚在文化交流上体现的特征是由相对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领 队:水 涛

发掘人员:张敬雷 车广锦 汤惠生 白国柱 陈学强 李彦峰 余冰玉 李一全 张 华 陈 玭

执 笔:白国柱 王 俊

绘 图:白国柱

摄 影:程京安

原载《东南文化》2012年第6期

【注释】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第四次发掘报告》,《考古》1989年第2期。

〔2〕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81页。

〔3〕南京博物院:《江宁汤山点将台遗址》,《东南文化》1987年第3期。

〔4〕河南省文物局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21页。

〔5〕团山考古队:《江苏丹徒赵家窑团山遗址》,《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7〕张敬国、贾庆元:《肥东县古城吴大墩遗址试掘简报》,《文物研究》第1期,1985年。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科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

〔9〕刘建国、刘兴:《江苏句容白蟒台遗址试掘》,《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3期。

〔10〕镇江博物馆:《丹徒镇四脚墩西周土墩墓第二次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9年4、5期合刊。

〔11〕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1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浙江德清县独苍山及南王山土墩墓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