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语
左湖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文化和湖熟文化两种遗存,其中新石器文化遗存属于宁镇地区较早阶段的新石器文化。此类遗存在宁镇地区发现很少,所出较为丰富的各类遗物对我们认识研究宁镇地区较早阶段的新石器文化面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特别是较为完整的地面房屋建筑遗迹的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
(一)新石器文化遗存
此类遗存于北阴阳营遗址、句容丁沙地遗址都有过发现。北阴阳营遗址H68、H70开口于第4层下,为北阴阳营遗址最早的遗迹,所出遗物全部为夹砂红陶。器形有腰沿釜、罐、器盖等。其中腰沿釜口部近直,微敞,圜底,腹较浅,腰沿多平直,有的加锯齿纹。夹砂红陶罐(H70:2)为侈口,斜肩,鼓腹,小平底,腹部饰四个对称的鸡冠耳。其陶系和器形特征与左湖遗址相一致。〔1〕
句容丁沙地遗存陶系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次为泥质红陶,还有少量的彩陶。夹砂陶多以砂粒、蚌末为羼和料,泥质陶有部分施红衣,皆手制,陶胎较粗糙。器形有釜、罐、缸、钵、盆、器盖、支座等。与丁沙地遗址相比,左湖遗址虽没有发现彩陶,泥质陶的比例也远远低于丁沙地,但总体文化面貌还是一致的。两者皆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在制法和装饰风格上完全相同,器形、器类也具有较多的相同之处。左湖的Ab型釜(T0728⑥:2,T0828⑥:1)为折沿,敞口,圆唇,斜腹壁,饰鸡冠耳,与丁沙地圜底釜(T2A:10)相同。左湖的Aa型釜(T0728⑥:1)为折沿,侈口,斜腹,上腹饰一周堆饰,与丁沙地的折沿釜(T1:44)相同。左湖的AⅡ式罐(F1①:25)与丁沙地Ⅰ型罐(T5:4)形制相同,皆为夹砂红陶,侈口,卷沿,圆唇。左湖的B型盆(T0728⑥:5)为敞口,卷沿,圆唇,与丁沙地Ⅱ型盆相同。丁沙地的Ⅱ型器盖(T3:3)与左湖的A型器盖(Fl①:30)形制完全一致。丁沙地的Ⅳ型器盖(Tl:53)与左湖的B型器盖(F1①:29)相同,皆为敞口,圆唇,斜壁,壁上有圆形钻孔。〔2〕
从上面比较看,左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存与北阴阳营遗址H68、H70为代表的遗存及丁沙地遗存有着很大的共性,且分布在同一地域——宁镇地区,当属同类文化,为当地较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与周边同时期遗存相比,左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存与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江淮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有着一定的共性。如与马家浜文化相比,两者都以腰沿釜、平底罐、敞口盆、盉等为主要炊器,流行鸡冠状、牛鼻形器鋬。左湖的B型釜(F1①:22)与罗家角遗址的Ⅰ式釜(T117④:5)相似,皆为敞口,卷沿,斜直腹。左湖的B型盆(T0828⑥:3)与罗家角遗址的Ⅲ式陶盆(T114②:12)相似。〔3〕盉是左湖遗址最富特征的炊器,均为夹砂红褐陶。体形较小,器壁较薄,制作较规整,是一种小口弧腹器,在口沿的一侧设流,与把手呈直角方向安装。把手的形状有长圆棒形、羊角形、短柱形等几种,皆发现于F1的居住面上。在丁沙地和北阴阳营都没有发现此类器物,但在马家浜文化中却有此类盉发现。草鞋山遗址属马家洪文化的三足壶形器(M162:1)除去三足,其形体为短颈,弧腹,平底,口部设流,与左湖的B型盉大致相似。〔4〕罗家角遗址所出的盉,是其最富特征的器类之一,以夹砂灰红陶为最多,体形较小,器壁薄,火候较高,制作较规整,多在口沿的一侧设流,或在腹壁的一侧设管状流咀,并带有把手,把手的形状有半环形、羊角形、扁把形等几种。在左湖遗址可见到相似的形制。
与江淮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相比,在陶系、制法、器形和装饰风格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安徽定远侯家寨的牛鼻状器耳(T2③:103)与左湖C型牛鼻状器鋬(H1:2)相似。侯家寨的三足带把鬶,小口,短颈,溜肩,弧腹,大平底,除去三足,其形制与左湖的B型盉(F1:8)相似。〔5〕
左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存虽然与周边地区的同时期遗存有着一定的共性,但这些共性可能是早期新石器文化原始性的共同表现,而且其自身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如以釜、盉、罐为主要炊器,不见鼎足、支座和管状流,也不见罗家角遗址的弧鼓腹腰沿釜;敞口、卷沿的盆形釜数量较多,陶釜腰沿的棱脊不如罗家角发达、粗犷;泥质陶的数量极少,几乎不见。罗家角遗址第4层的14C测年为距今7 000年左右。据此,左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6 800—7 000年。
F1地面房屋建筑的发现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在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房屋是杆栏式建筑,而宁镇地区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却是地面建筑,这是适宜宁镇地区丘陵地带的居住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在丁沙地遗址曾发现有30余处红烧土遗迹。其中12号烧土面为凸字形,长13.5、宽12、厚0.8米,形状与左湖F1相似。另外,在丁沙地还发现了1件泥质红陶房屋模型(T2A:34),为弧顶,有一周凸檐,一侧凸檐上饰有两排小圆孔。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宁镇地区就有了先进的地面房屋建筑。左湖遗址F1的建造方法为先平整地面,再垫较为纯净的垫土,于垫土之上铺垫纯净黄土作为居住面,在居住面上挖洞立柱,架设梁架、椽等,再沿外壁柱用竹、苇等编设墙骨,于其上涂抹草拌泥,用火烘烤,使其结实耐用,最后用植物茎杆苫铺屋顶。从F1的柱洞分布可以复原出它的内部空间分隔、梁架结构,可以看出F1是一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空间分隔和建筑技术非常成熟的房屋。从内间、外间带有火塘和灶坑以及附设储藏间等方面来看,它非常适合一个母系家庭居住生活。
F1第①层为房屋的废弃堆积,其中出土的带植物印痕和凹槽的红烧土块由日本宫崎大学农学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通过“植物蛋白石陶器胎土分析法”测定,红烧土块中有含量较高的水稻、芦苇、竹亚科等植物蛋白石,可证左湖遗址的先民早在距今68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从事稻作农业生产。〔6〕
(二)湖熟文化
左湖遗址湖熟文化遗存与宁镇地区其他湖熟文化遗址的文化面貌基本相同。从出土遗物看,素面陶器在第4层占所出陶器91.2%,在第3层占所出陶器72.29%,在第2层占所出陶器60.99%。第2、3层出现了原始瓷,各类组合纹饰增多。由此可以看出第2、3层的文化面貌更接近一些,时代要稍晚。左湖B型Ⅰ式鬲足与断山墩一期AⅠ式鬲(H36:4)相似,左湖B型甗腰(T0728④:11)与断山墩一期AⅠ式甗腰相同,两者都饰以指甲纹堆饰。左湖A型甑腰(T0728③:24)与断山墩二期Ⅱ式甗腰相同。左湖的原始青瓷豆(T0828③:11)与断山墩二期的敞口、曲壁折收的矮圈足豆相同。〔7〕左湖Ⅲ式灰陶盘(T0527②:7)与丹徒赵家窑团山Ⅰ4b式盘(T505②B:10)相似。〔8〕断山墩一期的年代为距今3 100年,二期年代为距今2 800年,分别相当于西周前期与西周晚期。据此可判定左湖第4层的年代较早,约在西周前期,第2、3层约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湖熟文化遗址中罕有同时代的墓葬发现,但在遗址附近大多有土墩墓存在。在左湖遗址的西北岗地上,分布有6座土墩墓,在发掘遗址的同时对2号墩、3号墩进行了发掘。〔9〕在此之前,1986年镇江博物馆对4号墩、6号墩进行了发掘。〔10〕发掘结果显示4座土墩墓的年代在西周前期、西周晚期和春秋晚期,与遗址的年代大致对应。由此可见,土墩墓是湖熟文化的一种特殊埋葬方式,但也并非唯一的埋葬方式。因为土墩墓的数量与遗址中所生活的人的数量悬殊甚大。湖熟文化的埋葬形式仍是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关注的重要课题。
附记:参加此次发掘的有谷建祥(领队)、林留根、王奇志、王书敏、王永凤、陆建芳、张浩林等人。另外,F1的建筑复原资料由东南大学刘叙杰先生提供,谨致谢意。
执笔:林留根 王奇志
原载《考古》2000年第4期
【注释】
〔1〕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3年。
〔2〕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句容县丁沙地遗址试掘钻探简报》,《东南文化》1990年第1期。
〔3〕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1981年。
〔4〕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5〕阚绪杭:《定远县侯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研究》第5辑,黄山书社,1989年。
〔6〕宇田津彻郎、邹厚本等:《江苏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的植物蛋白石分析》,《农业考古》1999年第1期。
〔7〕邹厚本、宋建、吴绵吉:《丹徒断山墩遗址发掘纪要》,《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8〕团山遗址考古队:《丹徒县赵家窑团山遗址》,《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9〕南京博物院:《丹徒镇四脚墩土墩墓第二次发掘》,待刊。
〔10〕镇江博物馆:《丹徒镇四脚墩西周土墩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9年4、5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