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文化遗存
该期文化层和遗迹分布范围不大,集中分布于T31、T32等少数探方。对应地层为第⑨、⑩层,出土遗物不多。遗迹数量较少,种类主要有灰坑、灰沟和墓葬等。
(一)遗迹
1.灰坑 3个

图五 H125平、剖面图
H125 位于T31的东南部。开口于第⑨层下,平面近梯形,壁规整,底不平。距地表深1.65、长0.88、宽0.3—0.5、深0.46米。坑内为灰褐色填土,土质较松散,内含红烧土、炭灰(图五)。
2.灰沟 2条
G30 位于T32中部。开口于第⑨层下,打破第⑩层及生土。平面带状,两端均延伸至探方外。距地表深1.3、长9.0、宽0.42—0.5、深0.26—0.28米。沟壁平直、光滑,底部平坦。沟内为青灰色填土,土质较硬,包含物有碎陶片、红烧土、炭灰等(图六)。
3.墓葬 1座
M7 位于T31的中南部。开口于第⑨层下,打破生土。竖穴土坑,平面近梯形,方向120°,距地表深2.0、长1.0、宽0.2—0.3、深0.36米。墓壁较规整,填土为灰色花土。人骨架保存较差,仰身直肢,无随葬品(图七)。

图六 G30平、剖面图

图七 M7平、剖面图
(二)遗物
遗物种类主要有陶器、硬陶器、石器和绿松石器等。陶器所占比例最大,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其他分别为夹砂黑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素面居多,纹饰以绳纹为主,梯格纹、方格纹、刻划纹、弦纹、指窝纹等也占一定比例。
鬲 数量较多,多夹砂红、褐陶,存在部分夹砂黑陶。T31⑨:5,夹砂红陶,圆唇,侈口,宽卷沿,束颈,溜肩,素面。口径17.2、残高6厘米(图八:3)。
甗 数量较少,多夹砂红陶。T31⑦:2,夹砂红陶,束腰,深乳状大袋足,尖锥状实足尖,高分裆,素面,残高33.6厘米(图八:1)。
刻槽盆 数量较少,多夹砂红陶,器内壁有刻划网纹。T32⑩:1,夹砂红陶,尖圆唇,近直口,尖窄流,深弧腹,平底微内凹。口径24.6、底径10.6、高15.0厘米(图八:2)。

图八 第二期文化遗物
1.甗(T31⑦:2) 2. 刻槽盆(T32⑩:1) 3.陶鬲(T31⑨:5) 4.陶盆(T31⑨:11) 5. 砍砸器(T31⑨:2)
盆 数量较少,多夹砂红陶。T31⑨:11,夹砂红陶,方唇,侈口,斜折沿,弧腹急收,素面。口径34.5、残高6.6厘米(图八:4)。
罐 数量较多,多泥质红陶、泥质灰陶。T31⑨:9,泥质红陶,尖圆唇,侈口,微束颈,深腹,素面。口径10.0、残高6.6厘米(图九:4)。
口沿 数量较少。侈口,卷沿,素面。T31⑨:10,夹砂褐陶,方唇,深弧腹。口径16.4、残高9.0厘米(图九:1)。T32⑩:2,夹砂红陶,尖圆唇,弧颈,圆肩,弧腹。口径12.8、残高6.7厘米(图九:2)。
硬陶罐 数量较少,器表灰色,胎质坚硬,矮直口,近折肩。T31⑨:3,尖唇,斜直腹急收,小平底,内壁可见轮旋痕。口径9.6、底径5.0、高6.0厘米(图九:5)。T31⑨:4,圆唇,平底。口径10.2、底径5.9、高5.6厘米(图九:6)。
硬陶器盖 数量较少,多为青灰胎。T31⑨:8,器表灰色,尖唇,子母口,素面。口径15.2、残高4.8厘米(图九:3)。
砍砸器 1件。T31⑨:2,青灰色岩。打制,平面形状不规则,端刃,器表有大量砸痕。长9.3、宽5.4、厚3.6厘米(图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