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遗迹
遗迹主要分布在遗址东、西部,有与房址相关的柱洞群23处、灰坑31个、墓葬14座、烧灶遗迹5处、灰沟2条等(图五)。
(一)柱洞群
与居住相关的建筑遗迹主要为柱洞和红烧土堆积。柱洞群(柱洞群发掘编号标识为F)的排列多没有明显的规律,其中序列稍规整的共5处,根据柱洞数量及排列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为四柱洞式,共4处。
柱洞群13,位于TN05E03内,叠压于③层下,向下打破④层。生活面缺失,仅余4个柱洞,柱洞平面呈圆形,剖面呈长方形。柱洞口直径64—80、深22—40厘米。填土均为灰黄土。柱洞群类型应为柱基一类,均不见活动面及房屋垫层。无出土遗物。
第二类为4个以上柱洞式,柱洞群多没有较好的分布规律,如柱洞群5、柱洞群22等,只有柱洞群6的柱洞排列规整,由大小9个柱洞组成,三三成排分布。
(二)墓葬
墓葬14座,多为竖穴土坑,方向多为东西向,依平面形状可分为二类。
1.不规则形
4座。M4,位于TN06E02中部,方向72°,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为竖穴土坑墓,叠压于③层下,向下打破④层。M4东西长186、南北宽18—40、深25—37厘米,墓坑较窄,墓口距地表35厘米,墓内填土为黑灰褐花土。骨骼保存较好,头部有一长方形石块,头顶部有一半残石刀,侧身直肢,头向东北,面向南,手部有交叉现象,根据骨盆及下颌骨特征推断应为男性(图六)。
2.圆角长方形
10座。M17,位于TN06E02南部,方向81°,平面圆角长方形,为竖穴土坑墓,叠压于⑧层下,向下打破生土。M17东西长110、南北宽38、深14厘米,墓口距地表135厘米,墓内填土为灰花土。骨骼保存稍好,仰身直肢,头向东,面向上,性别不详,未发现葬具及随葬品(图七)。
(三)灰坑
依平面形状可分为近圆形和圆角长方形等。
1.近圆形
4个。H4,位于TN05W01内,叠压于①层,向下打破②层。坑口平面呈近圆形,坑壁弧形斜下收至底,底近平,壁、底未见加工痕迹。坑口距地表10、距坑底深40厘米。坑口长径272、短径212厘米。填土分为两层,①层土色为黑褐色,土质较松软,包含物有红烧土块、陶片、石块等。出土遗物以陶片居多,其次有少量石器标本等。其中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其次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印纹硬陶,陶片多为素面,纹饰有绳纹、梯格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鼎、鬲、甗等;②层土色为黄褐色,土质较硬,无出土遗物(图八)。

图五 丁家村遗址布方总平面图

图六 M4平、剖面图

图七 M17平、剖面图
2.圆角长方形
8个。H13,位于TN05E01及TN05E02内,叠压于⑫层下,向下打破生土。发掘部分坑口平面呈半椭圆形,壁微弧,斜下收至底,底不平。壁、底未见加工痕迹。坑口长650、宽250、深60厘米。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较硬,未分层。包含物有陶片、石块及红烧土块等。出土遗物以陶片居多,其次有少量石器等。其中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少量泥质灰陶、印纹硬陶、黑皮红胎等。陶片以素面为主,纹饰有梯格纹、绳纹、回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罐、鬲、甗、鼎等。
(四)灰沟
共发现2条,G1为近现代扰沟。
G2,分布于TN06W03、TN06W04、TN07W03、TN07W04、TN06W05等探方,叠压于②层下,向下打破生土。位于发掘区西北角,平面呈半环状。沟口距地表10—75、沟深0—224厘米。沟壁为斜坡状,圜底,壁底未发现加工痕迹。填土分为5层:①层,深灰褐色土,土质较硬。厚0—55厘米。包含物以陶片居多,其次有少量石器、兽骨、红烧土块、炭粒等。其中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其次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印纹硬陶。陶片多为素面,纹饰有绳纹、梯格纹、方格纹等。可辨器形有罐、鬲、甗、鼎等。②层,灰黑色土,土质疏松。厚0—85厘米。包含物有陶片、炭化植物种子、炭粒等。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其次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印纹硬陶,陶片多为素面,纹饰有绳纹、方格纹、间断绳纹等。可辨器形有罐、鬲、甗等。③层,黑灰褐色土,土质稍软。厚0—110厘米。④层,深褐色土,土质稍软。厚0—48厘米。较纯净,无出土遗物。⑤层,黄褐色,土质稍软。厚0—63厘米。较纯净,无出土遗物。

图八 H4平、剖面图
(五)烧灶遗迹
共发现5座,以Z4为例。
Z4,位于TN06E01西北角,方向32°,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叠压于⑥层下,向下打破生土,南北长约176、东西宽约38厘米,底长160、宽20—38、深10—26厘米。填土为浅褐花土,包含物有红烧土块、红烧土颗粒,底部有一层厚8—10厘米灰白土,较软。Z4壁微斜下收,为厚6—28厘米的红烧土,烧土范围南北长186、宽65—73厘米。底部南高北低呈斜坡状,底面为红烧土硬面,较平(图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