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丁家村遗址发掘区发现的许多柱洞群建筑相关遗迹及出土的众多鬲、甗等器物,在宁镇地区商周时期台形遗址中有着广泛的分布。该遗址的发掘揭示了该类遗存的居址、墓葬在聚落中的分布情况,以及陶器器类组合及石器、铜器、骨器等的共存关系,为认识及确立丁家村遗址的文化性质提供了依据。

从地理环境看,根据《试论湖熟文化》一文的分类,丁家村遗址属于第二类:两面是大山,中间形成一条平坦的山冲,河流贯穿其中,遗址即分布在河流两岸接近大山余脉的土岗处,这些遗址的周围多有水田、平地或池塘。〔1〕从丁家村遗迹看,灰坑形制多不规则,也未发现人工痕迹。居住遗迹中的四柱洞遗迹,在镇江以往台形遗址中比较常见,或称黄土墩,这种四柱式遗迹多未发现明显居住面,四柱直径多在70厘米左右,多对称呈方形。该遗址的其他柱洞群多与红烧土层相关分布,有的柱洞打破红烧土层,有的则叠压于红烧土层下。墓葬形制多为竖穴浅坑,不是很规整,相对窄小,这些墓葬多与居住遗迹靠近或打破居址的红烧土层,这一现象在镇江地区的东神墩遗址及龙脉团山遗址〔2〕都有发现,与《试论湖熟文化》〔3〕提到墓葬埋在居住房屋之内或居址旁边的描述相一致,体现了一定的区域丧葬习俗与居址特征。

从出土遗物上观察,陶炊器以鬲、甗为主,其次为鼎。盛储器类多见罐、钵、豆、盆等,石器多为锛、刀等,其次有纺轮、镞等,铜器多为镞。另外本次发掘还采集了大量炭样,经过对2014ZDH13(Beta—444000)的木炭测试,其AMS结果为2870±30BP,校正年代为Cal.3000—2860BP;2014ZDG2②(Beta—443999)炭化小麦的AMS结果为2770±30BP,校正年代为Cal.2995—2855BP。

分期与年代,从发掘区地层叠压关系,丁家村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遗存。发掘区东部探方⑤层及其下、西部探方③层及其下遗存可归为早期遗存。该期遗存以G2、柱洞群、墓葬等遗迹为代表,出土遗物以夹砂红陶为主,次为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硬陶器,原始瓷器少见。纹饰多为梯格纹、绳纹等。炊器中鬲、甗较多,鼎发现较少,夹砂红陶素面鬲较多,存在绳纹鬲但数量不多,鬲的这一情况符合团山遗址第三期商晚西周早期〔4〕素面鬲基本取代绳纹鬲的演变规律。大圈足镂空豆(TN05W05⑦:2)与团山遗址〔5〕豆(T505⑦:11)相似,说明这件器物可能存在于与团山商晚西周初第八层、西周早中期第六层相近时代。结合地层中遗物测年结果,我们推断早期遗存时代为西周早中期。

另外,出土遗物中偶有时代特征略早的器物如绳纹鬲、豆(TN05E04⑥:1、TN06W02⑪:3)等,其中豆(TN06W02⑪:3)与团山二期商代豆(H13:12)相似,内壁饰交错刻划纹的刻槽盆(TN06W05⑥B)与团山遗址〔6〕同类器(H13:3)相近,再结合《论湖熟文化分期》〔7〕一文中对器物分期序列的对比分析,这些器物更接近商代的特征,说明丁家村遗址个别遗物存在比西周略早的特征,虽然本次发掘区没有发现商代地层堆积,但至少可以说明,丁家村遗址或周边可能存在早于西周的人类遗存,抑或是商代遗物或其特征被后代先民沿用或继承。

晚期地层主要为东西部探方②层及边缘倾斜堆积的③或④层,出土遗物稍多,且不单纯,比早期新出了原始瓷碗,根据《论土墩墓分期》一文中对原始瓷豆、碗的分期,将发掘区第2层出土原始瓷碗(TN06W06②B:7)与《大墩边墩报告〔8〕大墩M1的第三、四期之碗、豆进行比对,推断其时代相当于中原春秋早期;原始瓷碗(TN06W02②:8、TN08W05②B:11)与溧阳春秋早中期庙山土墩墓〔9〕的碗(M3:4、5)器形很接近,所以初步推断该遗址发掘区的晚期遗存时代为春秋早期。

丁家村遗址的发现具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该遗址是坐落在基岩层上的少见案例,为在基岩层上发展起来的台形遗址提供了地层参照。遗址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据周边调查情况看,它应初步具备了较大聚落的规模,属于船山河流域的中心聚落,在镇江台形遗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第二,成排成组分布的柱洞群式居住遗迹的空间布局,有助于湖熟遗址聚落形态的研究。第三,墓葬材料丰富了宁镇地区湖熟文化墓葬资料。第四,丁家村遗址中大量炭化小麦的发现为研究该区域先民饮食结构及小麦的传播提供了实物资料。总之,丁家村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宁镇地区先民栖居形态、生计方式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附记:本项目发掘领队为王书敏,先后参加发掘的业务人员有李永军、张蕾、孙研、刘敏、魏保京、居法荣等,整理工作主要由司红伟、张延红、张雅雅完成。植物遗存鉴定工作由吴文婉完成,骨骼鉴定由陈杰、朱晓汀完成。

执 笔:司红伟 张雅雅 张延红

原载《东南文化》2017年第1期

【注释】

〔1〕曾昭燏、尹焕章:《试论湖熟文化》,《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

〔2〕镇江博物馆:《镇江龙脉团山遗址勘探、试掘报告》,《印记与重塑:镇江博物馆考古报告集之四——镇江台形遗址》,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年;镇江博物馆:《镇江东神墩遗址发掘报告》,《印记与重塑:镇江博物馆考古报告集之四——镇江台形遗址》,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年。

〔3〕曾昭燏、尹焕章:《试论湖熟文化》,《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

〔4〕刘建国、戴宁汝、张敏:《江苏丹徒赵家窑团山遗址》,《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5〕刘建国、戴宁汝、张敏:《江苏丹徒赵家窑团山遗址》,《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6〕刘建国、戴宁汝、张敏:《江苏丹徒赵家窑团山遗址》,《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7〕刘建国、张敏:《论湖熟文化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8〕刘建国:《论土墩墓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4、5期合刊;李永军、孙研、王克飞:《江苏丹徒薛家村大墩、边墩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0年第5期。

〔9〕李永军:《溧阳天目湖庙山土墩墓》,《印记与重塑:镇江博物馆考古报告集》,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