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与重要现象

二、地层与重要现象

图一 西善桥遗址位置图

从发掘结果看来,这里文化层的厚薄和土墩的高低成反比,例如在中部T3东壁最浅处仅3.7米,而T4西部边缘最深处达6.8米。由此可见,土墩系在早年形成,文化层为后来的堆积。根据不同的堆积并参照出土遗物的异同,可将地层分为三层(图二)。

(一)扰乱层 这一层包括耕土、表土和近代砖瓦堆积在内,厚0.5—1.5米,土色杂乱,土质软。出土物除早期陶片以外,还有汉至明清的陶瓷片以及现代砖瓦。

(二)上层 大部分为浓灰土层,厚0.8—2.5米。浓灰土中夹很多的白色草灰、蚌壳灰和黑色草木灰,有的地方还有厚0.5米左右的螺蛳壳堆积。出土物以陶片、兽骨、螺蛳壳为多数,并有石、骨、铜等器物发现。陶片中以砂质红陶及泥质红陶为多。其下有一层厚5—20厘米的灰土夹烧土粒层,即是上、下两层的分界线。

(三)下层 厚2.5—5.4米,为黄灰土层。土质较上层坚硬,有不完整的烧土和烧土面发现。出土物以陶片、骨器为多数,并发现有石器、铜器、兽骨等,陶片中以砂质陶为多。在T1与T4黄灰土层下面又有一层黄土,紧接在生土面上,厚0.9—1.2米,其土质更为坚硬,出土物较黄灰土层少。在黄土层内已无几何印纹陶片,但有墓葬发现。

上、下两层文化层,虽土质土色有区别,文化遗物的数量、比例、类别上也有不同,但最主要的遗物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所以,这遗址是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堆积。从其平均厚度达4.7米以上,可以知道堆积的时间是相当长的。

发现的主要现象有以下四项:

图二 地层剖面图

(一)螺蛳壳堆积 在T1、T2上层浓灰土层中,发现很多的螺蛳壳堆积,往往一层达数百个之多,厚0.2—0.5米不等。这些螺蛳壳较大,一般长10厘米左右,学名称中华园田螺〔3〕。它们当中还夹了许多草灰、竹木炭灰、蚌壳灰及少量蚌壳,有的还夹有陶片。显然都是煮食后的剩余堆积,依地理环境来看,螺蛳等水生动物可能是当时主要的食物之一。

(二)烧土堆积 在上下层之间,普遍有一层烧土粒的堆积(图二)。这层烧土堆积,有的地方成面,且有圆柱穴,有的则碎裂成块。从断面上看起来非常清楚,而且分布相当广。因此我们设想它是上层人类活动的一层居住面,由于后来长期堆积与压力影响断裂成块状和粒状。同样在下层生土面上也有红烧土堆积的面,有的地方是火候极高带烧瘤的烧土块,或呈断续的烧土面。我们假定这也是下层的居住面,因为它们与灰坑及墓葬的分布都互不扰乱,应是有意识形成的,那些火候很高的烧瘤还可能是烧窑的遗迹,可惜残毁太剧烈,难以看出原形了。

(三)灰坑 T1—T4底部有很多椭圆形灰坑。直径1—1.5米,深0.3—0.65米。它们大小不一,分布也不规则,好像是依自然情况形成的。它们和烧土面互不干扰,里面堆满了浓灰土和黄灰土,其中并含很多陶片、兽骨、龟板、蚌壳、螺蛳壳,应该是储藏食物或堆放垃圾的处所。

(四)人骨架和墓葬 上层和下层中共分布着方向不一致、埋葬形式不同的人骨架10具(图三),它们的深度距地表0.75—5.65米,在骨架周围找不到墓圹,其中9具没有随葬品。除3具较完整的外,有3具有头无身,2具只有部分身骨而无头,1具头肢分开,因都已腐朽,辨不清头身分开的原因。其中M3、M9 2具完整的骨架,重叠在一起,上面1具侧身,下肢骨交叉;下面1具仰身,下肢骨也交叉而埋。它们各自掩埋的方向不一致,重叠得很近,似乎是下面1具人骨掩埋后没有多久,立即又埋了上面1具。M7是侧身屈肢,下肢骨交叉在一起;M4的下肢骨也是交叉的;M2是侧身屈肢,足部也并在一起。

图三 人骨架和墓葬分布图

表一 墓葬及人骨架登记表

注:M3、M9骨架系上海复旦大学人类学系吴定良教授鉴定

M10在下层,系一有随葬品的墓葬,墓向东西,头向西,上半身已破坏,现仅存下半身。随葬品放在腰及下肢两旁,共9件:黑陶器有壶2件、带足壶2件、圈足罐1件,均泥质薄胎,外表磨光。灰陶钵1件,带把砂质红陶鼎1件,又有扁平磨光石锛2件,未经使用(图四)。这个墓葬的葬式及随葬品与北阴阳营下层的墓葬非常相似。

图四 M10埋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