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语
我们在这次普查中,得知宁镇山脉和秦淮河流域这一地区内的新石器时代台形遗址的分布范围,有如上述。它们多在河流或湖沼的沿岸,靠近山冈而不与山冈相连,不孤立,而是一系列地存在着。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条形,有些作阶梯状,但大多数为缓坡式。它们都是突出现在地面的台形地,其高度2—10米不等。台四周都是圩田、溪流、池塘或平地。顶部多平坦。其面积大小不一,有小到1 000平方米的,有大到3万平方米的。
从这次调查的新发现,结合已经发掘或探掘过的同类型的遗址〔10〕出土资料来看,遗址不仅环境、形状相同,在文化的包含上也是相似的。文化层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文化层薄到1米左右,其包含甚单纯,后代扰乱的痕迹很少,大港沿江一带的许多遗址,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另一类文化层厚到5米左右,基本上分为两层:上层有扰乱现象,早期文化中掺杂了后代遗存,如春秋、战国、汉、六朝、宋、明、清等时代的墓葬或灰层,其厚度约2米,下层为单纯的早期文化,其中常有青铜器和铜锈渣并存,青铜器都是殷末周初式样的刀和镞等。
从观察到的遗迹和采集到的遗物看,石器有扁柱体斧、穿孔扁斧、有肩斧、条形锛、有段锛、无孔刀、穿孔刀、镞、纺轮等,我们曾发现打制石器的场所。〔11〕陶器质料以红砂陶为主,器形有鬲、鼎、甗、盆、罐和钵等,有较少的黑皮磨光陶器,形状为豆、瓿、罍、盆、皿等,多为殷末周初的铜器式样。还有几何印纹软陶,其数量与黑皮磨光陶略同,器形有罐、瓿、罍等,器表有打印的或模制的花纹,主要为雷纹和编织纹,时常间隔压印。在芜湖蒋公山出土的大批石器中,有的与北阴阳营葬地的随葬品完全相同,可能此地亦有墓葬,可惜原迹已被破坏。此外,许多台形遗址的文化层中,出现了殷末周初形式的铜器,并伴随出了黑皮磨光陶器,其形状与纹饰,亦颇类似殷末周初铜器的特点,这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已到达江南,影响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推测可能台形遗址的早期的文化的年代,大概相当于殷末周初,距今约3 000年。
由于这些台形遗址的环境、形状、地层以及内含文化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对江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原载《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注释】
[1]1964年后改称下蜀组。
【注释】
〔1〕李毓尧、李捷、朱森:《宁镇山脉地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第11号,地质研究所,1935年,第1—2页。
〔2〕王维屏:《水乡江苏》,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13—16、19页。
〔3〕南京博物院:《南京附近考古报告——江宁湖熟史前遗址调查记》,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
〔4〕李毓尧、李捷、朱森:《宁镇山脉地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第11号,地质研究所,1935年,第182页。
〔5〕南京博物院:《南京安怀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6〕南京博物院:《南京锁金村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7〕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北阴阳营第一、二次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8〕南京博物院:《江苏丹徒葛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探掘记》,《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9〕同[8]。
〔10〕计有湖熟的老鼠墩、前岗,南京的窨子山、锁金村、安怀村、北阴阳营,丹徒的癞鼋墩、文昌阁、乌龟墩、断山墩,秣陵关的神墩等11处。
〔11〕南京博物院:《南京锁金村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