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遗物

四、文化遗物

这次发掘共出土遗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原始瓷、铜器、铁器等。

(一)石器

22件,主要是生产工具及砺石,有斧、锛、镰、刀、纺轮。石料系就地取材,大多数为页岩、砂岩,少数为燧石。石器一般外表都通体磨光。

斧:4件,均系扁平长方形,有一面刃,也有两面刃的。其制作方法:一种利用石核进行加工磨制,一种是打成石片而后磨制。如T102(图三:1)。

锛:3件,全部呈长条形,通体磨光。有2件上窄下宽一面刃,如T202④:27(图三:2)。1件为上宽下窄,两面刃,如T201②:1(图三:3)。

镰:2件,1件呈镰刀形,尖部瘦而长,握柄处厚而宽,背厚刃薄,如T202④:22(图三:4),1件呈半月形,比较粗厚,刃部不明显,如T201③A:38(图三:5)。

刀:2件,均残,一面平,一面略有弧度;一面刃,刃部磨制锋利,如T202④:23(图三:6)。

纺轮:1件,扁圆形,中心钻孔,紫红色,通体磨光。两面均刻划细线条,似菱形网状花纹。如T101②:7(图三:7)。

砺石:10件,形状不一,有长条形,有不规则形状。主要作为磨制器物用,一般一面磨平,也有两面磨平的,有的平面已磨成凹槽。其中还有少数形状似斧,大概是作为敲砸器使用的。

(二)骨器

骨锥:1件,系用兽骨制成,通体磨光,尖部残。如T101③B:37(图三:8)。

(三)陶器

这次发掘中的出土遗物以陶器为最多,完整器与能复原的陶器107件,陶片66 332片。

夹砂红陶数量最多,羼有细砂,占出土陶片总和的45%,器形有鬲、鼎、罐、盆、钵、器盖、网坠、纺轮。鬲无一件完整,鼎数量偏少,鬲较多,以T202为例,整个探方共出土夹砂陶片11 594片,其中鬲1 368只,占11.8%。鼎65只,占0.56%。纹饰以素面为主,也有少数饰绳纹,间断绳纹,捺印纹。器物多为手制。

泥质红陶,陶土细腻,经过淘洗,占出土陶片27.2%,器形有罐、钵、盆、纺轮等。但以小口、鼓腹,圆底罐居多,一般在肩部拍印编织纹,腹部施方格纹。也有少数拍印一种纹饰的。方格纹、编织纹在泥质红陶中占73%。其他有菱形纹、篮纹、水波纹、雷纹、叶脉纹、复线回纹、弦纹、绳纹、划线纹、网纹、麻布纹、梯格纹、回纹与曲线纹组合,制法有手制与轮制。

泥质灰陶占出土陶片的11.98%,黑皮陶占出土陶片的7.5%,陶土也与泥质红陶一样。器形有豆、盆、罐、钵、杯、陶范、器盖。素面超过半数以上,纹饰有弦纹(多饰在盆、钵口沿下)、绳纹、编织纹、方格纹、水波纹、叶脉纹、附加堆纹、划纹、网纹,制法多为轮制。

印纹硬陶,火候较高,占出土陶片的7.3%,器形有瓮、罐、钵、小盏,纹饰大体与泥质红陶相同,但又新出现有米格纹、窗格纹、三角复线回纹组合、回纹与曲折纹组合、回纹菱形纹组合。纹饰最多的是回纹,编织纹、方格纹次之。器物全系轮制。

根据其用途,陶器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其他两类。分述于后:

1.生产工具 有纺轮、网坠、陶范、陶拍。

纺轮 10件,绝大多数为泥质红陶,灰陶仅有一件是夹细砂的。分为三式:

Ⅰ式:4件,扁平圆形,四周边缘有棱角,边缘中间有一道凸棱。平面正中有穿孔,3件是素面。其中1件在一面的平面上饰有等称的9个圆圈纹。如T202④:20(图四:1)。

Ⅱ式:4件,扁平圆形,平面正中穿孔,素面。如T202③13:10(图四:2)。

Ⅲ式:2件,两端小,中间宽,似算盘珠。中间四周边缘有一道宽4厘米的边。平面正中穿孔,素面。如T201③A:16(图四:3)。

网坠:4件,夹砂红陶,体形微长,呈椭圆形。两端有齐平的,有略呈弧度的。两端各有一条凹槽,大概作为系绳用,如T201③A:43、T202③A:14(图四:5)。

范:1件,里红外黑,系烧制而成的。平面呈长方形,断面呈半月形。正面外边附加两根长7.5厘米泥条,作为把手用。里面中间有一条宽2.7—4厘米的凹槽。范的周身遍布直径0.1厘米的小孔。如T201③B(图四:4)。

图四 出土陶器

图五 出土陶器

拍:6件,1件完整,5件残断,全是夹砂红陶。花纹有编织纹、方格纹、叶脉纹,绝大多数是两面有纹饰,少数是一面有纹饰,一面为素面。如T102、T101③A:26(图四:6、7)。

2.生活用具及其他 分为鼎、鬲、瓮、盆、钵、罐、豆、碗、杯、小盏、箄、小陶器、器盖、大圆饼、小圆饼。

鼎:3件,夹砂红陶,短唇外侈,圆底,素面。2件器形不完整,圆锥式足,1件带把,1件足外撇。手制。如T101③A:23(图五:1)。

鬲:13件,手制。分为六式:

Ⅰ式:1件,掺细砂的红陶,器壁较薄,直口,外折唇,半实足,足高是通高的1/3,通体饰细绳纹。如T101H2(图五:2)。

Ⅱ式:1件,夹砂灰陶,敛口,唇外翻,鼓腹下收,腹径大于口径,高弧裆,空尖足。足高是通高的1/2,全身饰间断绳纹。如T202④:32(图五:3)。

Ⅲ式:6件,夹砂灰、红陶,口微敛,唇外侈,高裆,空尖足,足高小于通高的1/2,素面。如T202③B:45(图五:4)。

Ⅳ式:2件,夹砂红陶,小口,唇外侈,腹径大于口径,两足之间间距大于腹径,弧裆,空尖足,素面。如T202③B:Ⅱ(图五:6)。

Ⅴ式:2件,夹砂红陶,直口,鼓腹,1/3实足,素面。如T202③A:64(图五:5)。

Ⅵ式:1件,黑皮陶,敛口,宽唇外翻,口沿下饰8道弦纹,高弧裆,2/3为实足。足尖钝平,足高大于通高的1/2,如T202③A:6(图五:7)。

瓮:1件,印纹硬陶,器形大,不能复原。敛口,唇外翻,通体饰回纹、曲线纹组合。轮制,如T101③A。

盆:4件,有泥质陶,夹砂陶,手制,素面。分为三式:

Ⅰ式:1件,敛口翻唇,腹微鼓而下收,小平底。如T202④:6(图六:1)。

Ⅱ式:1件,敞口,唇外侈,小平底,口径大于腹径,底径。如T201③B:Ⅱ(图六:2)。

Ⅲ式:2件,敞口,宽沿,直腹,大平底。如T202③A:7(图六:3)。

罐:13件,多数为泥质陶,少数夹砂陶及印纹硬陶。泥质陶、印纹硬陶是轮制,夹砂陶为手制。分为七式:

Ⅰ式:1件,泥质红陶,敛口,唇外侈,圆肩,圆底,肩部施编织纹,腹部饰小方格纹。如T202④:18(图七:1)。

Ⅱ式:3件,泥质灰、黑陶,敛口,唇外翻,圆鼓腹下收,平底,素面。如T202④:4(图七:2)。

Ⅲ式:1件,泥质灰陶,敛口,直唇,折腹下收,小平底,外表有清晰的轮制痕迹,素面。如T202③B:5(图七:3)。

Ⅳ式:2件,泥质灰陶,敛口,圆唇,圆鼓腹,平底。其中有1件底部有三矮足。如T202③B:17。

V式:1件,泥质灰陶,小口,折腹下收平底,器身较矮。两侧有双耳,耳呈方形,耳中有穿孔。折腹上有两组弦纹,弦纹中间饰有4道水波纹。如T202③B:2。

Ⅵ式:4件,夹砂陶,制作粗糙,敛口,翻唇,平底,素面。如T201③B:4。

Ⅶ式:1件,印纹硬陶,火候高,呈紫红色,敛口,圆鼓腹,平底,通体饰麻布纹。如T202③B:6。

钵:19件,有手制的夹砂红陶,轮制的黑皮陶、灰陶、硬陶,素面。分为五式:

图六 出土陶器

图七 出土陶器

图八 出土陶器

图九 出土陶器

Ⅰ式:7件,夹砂红陶,敛口,圆鼓腹,平底,器壁较厚。如T202④:2(图八:2)。

Ⅱ式:8件,有泥质灰陶、黑皮陶、硬陶。敛口,折肩,腹下收,平底。1件由口沿至折肩处饰5道弦纹。硬陶钵内有轮制弦纹。1件在肩部两侧饰双耳。如T202④:1(图八:1)。

Ⅲ式:1件,泥质红陶,口内敛,圆鼓腹,圆底,器壁厚。如T201③B:7(图八:3)。

Ⅳ式:2件,泥质灰陶,敛口,鼓腹,平底,器形略高。如T201③A:39(图八:4)。

V式:1件,硬陶,红褐色,直口,直腹,平底,外表施一层米黄色陶衣,有部分已经脱落,腹部两侧各饰一竖形耳,耳的上下饰卷云形附加堆纹。如T101②:60(图八:5)。

豆:20件,全部是泥质灰陶、黑皮陶,素面,轮制。分为六式:

Ⅰ式:1件,阔平口,浅盘,高柄,喇叭形圈足。如T101H2(图九:1)。

Ⅱ式:1件,口内敛,折肩,深腹,短柄喇叭形圈足。如T101④;51(图九:2)。

Ⅲ式:4件,平口,浅盘,高柄,喇叭形圈足。如T201③B:5(图九:3)。

Ⅳ式:4件,敞口,浅盘,折腹,矮圈足。如T202④:12(图九:4)。

V式:7件,敞口,浅盘,盘壁束腰,矮圈足。如T202③B:13(图九:5)。

Ⅵ式:3件,口微敛,圆唇,高柄,喇叭形圈足。其中1件豆柄上戳印似一朵花。如T202③B:25(图九:6)。

碗:6件,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硬陶,均为素面。分为二式:

Ⅰ式:3件,夹砂红陶、手制,敞口,平底,口径大于腹径、底径。如T202④:7。

Ⅱ式:3件,泥质红陶,硬陶,轮制,器形小,直口,直腹,平底。碗内及底外部轮痕清晰。如T201③A:26。

杯:1件,泥质灰陶,器身高而瘦,敞口平唇,直腹,平底,素面,轮制。如T202③B:1。

小盏:1件,硬陶,紫红色,敞口,浅盘,平底,素面,轮制。如T201③A:2。

箄:1件,夹砂红陶,呈圆饼状,平面有小孔数十个。如T201③B:32。

小陶器:7件,系用泥质陶或夹砂陶捏制而成,素面。器形细小,有缸、碗。形状有敞口平底的,也有小口圆底的。其中一件罐形器口沿两侧,各钻一小孔。如T202③B:8、T201③A:28。

器盖:7件,有夹砂陶、泥质陶,硬陶形状均呈圆形。钮的形状不一,有圆钮,长形钮,把手钮,还有似矮圈足式的。花纹有叶脉纹、水波纹,水波纹与弦纹组合,素面等。如T201③B:10、T201③A:19。

大圆饼:1件,夹砂灰陶,圆饼状,直径12厘米,厚1.4厘米,素面。大概作为器盖或陶垫用。如T101③:34。

小圆饼:11件,圆形,器形小而薄,全是碎陶片磨制加工而成。有数件钻过孔,系两面钻孔,有的两面钻孔未透,有的一面钻孔未透。纹饰仍然是原有碎陶片花纹,有方格纹、编织纹、绳纹、菱形纹与方格纹的组合。素面,用途不明。

(四)原始瓷

原始瓷所占比例小,仅占出土陶片的0.12%,灰白色胎,施黄绿色或青绿色釉,釉层厚薄不匀。完整器14件,残片79片。器形有豆、碗、钵3种。一般外表素面,里面有弦纹,恐系轮制时的痕迹。仅有1件器物外饰圆圈纹与指甲纹相组合。

豆:9件。分为二式:

Ⅰ式:7件,与泥质陶豆Ⅳ式相同,豆盘内边缘各有8道细弦纹。如T202④:8(图十:1)。

Ⅱ式:2件,与泥质陶豆V式相近,但束腰部分更为明显。如T101④:48(图十:2)。

碗:3件,分为二式:

Ⅰ式:2件,唇外侈,圆鼓腹下收,小平底,素面。如T102③:12(图十:3)。

Ⅱ式:1件,敞口,平唇外折,直腹,大平底,腹部饰圆圈纹与指甲纹组合。如T101③:16(图十:4)。

钵:1件,敛口,圆鼓腹,平底,素面。如T101②:4(图十:5)。

(五)青铜器

共出土118件,有斧、削、镞、钓钩、饰件、蚁鼻钱6种。

斧:1件,正面作长方形,侧面作等腰三角形,刃呈弧形,略宽于器身,器身长9厘米,宽3.4厘米,中空。銎口长方形,长4.3厘米,宽3.3厘米,可以装柄。如T202④:28(图十一:1)。

削:3件,背厚,刃薄,尖略上翘,背有弧度,柄端呈扁平长方形,通体锈蚀。最长的一件26厘米。如T101④:55(图十一:2)。

镞:67件。分为四式:

Ⅰ式:16件,刃呈弧线,中脊突出起棱,形成双翼,断面呈菱形。后锋尖锐,长与关齐。如T202④:24。

图十 出土原始瓷器

Ⅱ式:48件,镞身作等边三角形,三棱成三刃,前聚成锋,无后锋,关呈圆柱体,少数为铜铤,有的铤较长。绝大多数是铁铤。如T202③B:32、T202③A:47、T202③A:29。

Ⅲ式:1件,器身短小,含锡量高。后锋锋利,无血槽,铁铤。如T202③B:26。

Ⅳ式 :2件,四棱形,后锋残,铜铤。如T202③A:46。

钓钩:5件,器形瘦而长,上端有一凹槽,作为系绳用。钩尖锋利。如T202③B:27(图十—:4)。

图十一 出土青铜器

饰件:1件,为一扁平长柄,背平面凸柄上端饰一鸟形,柄的下端残,长15.4厘米,柄宽1.1厘米,柄厚2厘米。如T202③B:43(图十一:3)。

蚁鼻钱:42枚,贝状,背面齐平,正面微凸,刻有阴文“”,下部有穿孔。系由正面一面钻孔,有的孔尚未钻透。一般长1.5—2厘米,宽0.8—1.3厘米,厚3—4厘米。重量2.3—4克不等。如T101③A:3(图十一:5)。

(六)铁器

12件,多出土在第三层,第二层也有少量。一般锈蚀严重。有臿、锛、镰。

臿:2件,呈凹形,刃有弧度,刃的两端向外侈出,内侧有槽,可装木柄。器身长10厘米,宽8.3厘米,刃宽9.3厘米。如T202②:1。

锛:9件,长方形,上厚下薄,中空,顶端有长方形銎,便于装柄。长14厘米,宽6.2厘米。如T101③A:3。

镰:1件,镰刀状,背刃均有弧度。长17厘米,背厚1.8厘米。如T201③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