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仪六地区湖熟文化遗址调查
南京博物院
一
南京博物院于1951年春在江宁湖熟镇附近秦淮河流域首次发现“台形遗址”15处〔1〕,1957年在苏皖宁镇山脉地区4 000平方千米以内普查时,又发现同类型遗址139处〔2〕,1959年春因探掘江宁元山街沟墩遗址之便,在其附近与陶吴镇的考古调查中又发现同样遗址4处〔3〕。1959年前我们知道这些湖熟文化遗址,几乎99%分布在苏院境内长江以南,但当时揣测在马鞍山、南京、镇江等地的长江北岸,苏皖交界仪六地区,也会有大量的台形遗址存在。近二年来我们在仪征破山口,南京市文保会在六合与大厂镇、江浦县文化馆在江浦桥林镇〔4〕等地先后也发现了几处这一类型遗址。我们为了了解江苏境内长江沿岸古文化遗存的概况,并借以找寻湖熟文化在江北的分布范围与特征,遂于1961年春4、5月间以28天时间(包括行路与阴雨停工在内)在江浦(发现遗址20处,内有3处属滁县)、六合(6处)、仪征(7处,内有3处为1959年春发现)、扬州(1处)等地区进行重点地区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34处(图一)。自1951年起至1961年夏止,先后在苏皖大江南北发现湖熟文化类型遗址共19处,而分布在江南太湖水系地区的尚未计算在内。

图一 江苏仪六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
以下将此次在长江下游北岸仪六地区发现的34处台形遗址,按调查时间先后列表于后(表内除前3处遗址为1959年4月调查外,余均为此次调查或复查的)。
以上34处遗址中,有8处是具有湖熟文化代表性的遗址,简述如次。
表一 遗址登记表

(一)台161护国庵
位于津浦铁路花旗营车站西南1千米,南脚下为护国庵村,南距2公里有大顶山和小顶山。遗址突出地面3—7米,顶平坦,其面积东西长90、南北宽80米,合计7 200平方米。遗址东、北两面均被破坏,文化层大量暴露,从断面上可以看出厚2—4米。整个遗址包含物丰富,出土陶器以粗砂红陶为主,有鬲、鼎、甗、罐的残足、腹片、口沿,有仿铜器式样的陶罍以及陶网坠和炼铜的工具砂陶勺(挹铜汁用)(图二:1)。出土石器有残石锛、砺石。其他有春秋战国的几何印软硬陶和六朝的青瓷,宋代的军持等。
(二)台165朱勤大山
津浦铁路在遗址西脚下经过,遗址南边2千米是担子车站,西约200米有土岭,北、东为平地,西南约5千米是琅琊山。遗址呈椭圆形,突出四周平地约7米,顶平坦,惟西边略高东边稍低,四周呈漫坡状,其面积东西长120、南北宽80米,合计达9 600平方米。地表均为灰土,但东北角略呈黄灰色,西南边已遭破坏。观其断面灰土分为上下两层,烧土集中,文化层厚约3米,在东南断面上有2处人骨架压在上层灰土中。出土陶器有罍、瓿、鬲、罐、盆、研磨钵、陶纺轮(图二:2)等。外饰绳纹、编织纹。残石器计有石锛、石凿5件。另铜矿石4块。在灰土的下层中出现了龙山文化的标准黑陶,胎质较薄,其器形有竹节柄的豆(图二:3),砂质红陶鬼脸式的鼎足(图二:4)。在接近出土层中还发现了具有青莲文化特征的划纹、条纹鼎足、红衣陶片。另外在表土的扰乱层中亦发现有较晚的印纹硬陶、六朝的青瓷残豆等。

图二 仪六地区采集的湖熟文化陶器
1.砂陶勺(1/6) 2.陶纺轮(1/3) 3.残陶豆(1/3)4.残鼎足(1/3)
(三)台166蒋城子
在江浦县桥林镇北1千米,西距0.5千米是沙地庄,南距300米为桥林中学。西南脚下有小河一条,西、北两面500米以外均有土岗,南面为山冲平地。遗址突出周围地面约8米,呈椭圆形,顶平坦,四周为漫坡状,其面积东西长90、南北宽70米,合计6 300平方米。遗址表面全为灰土及烧土,惟北面边缘因水冲刷成沟,文化层暴露,厚约3米。出土遗物以红砂陶为主,有鬲、罐,多素面与绳纹;泥质陶有豆,印纹软陶多编织纹;还出现红衣陶片,颇具青莲岗文化特点,以及晚期的印纹硬陶、宋代的军持等。
(四)台168湖里泉
在江浦县桥林镇西北约2千米,其西南1千米为黄庄,北距100、南距200米为山岗,东隔一河为湖里张村,遗址南脚下即湖里泉村。遗址突出地面约3米,顶平坦,现在一部分开为农田,一部分作为打麦场,呈椭圆形,四周有小河环绕,其面积南北长100、东西宽80米,合计8 000平方米。地表亦多灰土与烧土。出土遗物有粗砂红陶鬲、泥质红灰陶罐,纹饰为绳纹、编织纹、附加堆纹、云雷纹和弦纹。在遗址东部被破坏处,还发现较早的青莲岗文化的红衣陶钵,至于较晚的印纹硬陶的瓿、罐等也多有发现。
(五)台170上单
在江浦县桥林镇西1.5千米,遗址东脚下是上单村,北距300米有单家河,南边、西边均有小塘,遗址周围有山岗环绕,唯南、西离山岗较近,而北边至山岗间为一山冲平地。遗址为一突出四周地面的土墩,高约8米,呈条状,顶平坦,其面积东西长150、南北宽60米,合计9 000平方米。土色为黄灰色,文化层较薄,含物少而单纯。出土遗物以红砂陶为主,器形有鬲、罐,纹饰有绳纹、编织纹和素面等。
(六)台181羊角山
遗址在六合县西7.5千米,位于六合至竹镇公路附近,西2.5千米为程桥镇,东700米是桂营村,西北隔500米有土岗,南脚下有小河流过。遗址突出四周地面约6米,呈椭圆形,顶平坦,其面积南北长120、东西宽100米,合计12 000平方米。遗址南北边缘遭受破坏,文化层大量暴露,从断面观察,堆积层次清楚。由地表向下3.5米是黄灰土,3.5米以下是黄砂土。在黄灰土中遗物丰富,计有夹砂粗红陶的扁足鼎、鬲、甗和罐,泥质灰红陶的罍、豆和罐,外饰绳纹、弦纹和编织纹。还有烧过的鹿骨、蚌壳和螺蛳,汉代的绳纹瓦,宋代的军持等。
(七)台186曹家山
在仪征城北1.5千米,遗址南脚下有后武村,东、西、北相距400米为山岗,北和南脚下有渠道。遗址突出四周平底5—8米,顶平坦,惟东部略高,中部有一东西向小道,面积南北长250、东西宽200米,合计50 000平方米。西端露出文化层,由地表向下50厘米为黄灰土层,50厘米以下是厚约3米的灰土层,灰土较浓,包含物丰富,其中粗砂红陶有鬲、甗和罐,泥质印纹软陶有编织纹、云雷纹和仿殷周铜器花纹。
(八)台190葫芦山
在扬州市西门外3.5千米,甸镇西北0.5千米,遗址西北300米为高庄,东北200米为窑庄,南约100米是公路,东南为一片平地,西北紧接着起伏的山岗,东北脚下有一条河。遗址突出地面约10米,中部有一小道,因而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形似葫芦,当地群众称为葫芦山。遗址西部因为与山岗相连,包含物较少,但东部遗物丰富,故遗址面积仅以东部范围计算,东西长70、南北宽60米,合计4 200平方米。遗址东南角已被破坏,露出文化层厚约2米,地表均为黄灰土与烧土。出土遗物有粗砂红陶的鬲和甗,外饰绳纹;泥质红陶的碗和罐,外饰编织纹、云雷纹和仿铜器花纹,其次还发现有鹿角、占卜用有火灼痕迹的龟甲。
二
从以上调查所获资料来看,湖熟文化分布在江北的有江浦、六合、仪征、扬州等县市。在此仪六丘陵地区,其分布范围,西至乌江石桥与和县接壤,西北至滁县乌衣、担子一带,北至仪征高集,东至扬州七里店。在此约2 000平方千米以内,目前已发现的数十处遗址,均作台形,其存在的地理环境与江南宁镇地区的基本一样。例如江浦平山赵,仪征甘草山、曹家山、老虎山,扬州葫芦山诸遗址,与江南第一种类型的相同,特别是分布在江南大港至谏壁沿江一段,如海船山、豆腐堖山诸遗址极为相似。又如六合墩羊大墩子、仪征赵家墩、江浦干子湖墩诸遗址,与江南第二种类型的相同。至于和第三种类型相同的也有发现,但比较少些,如乌衣镇西北城基遗址就是一例。通过这些发现,我们不仅证实江北仪六地区有湖熟文化遗址的存在,还知道遗址的地理环境也有三种类别,同时了解了湖熟文化分布面的北限。这些遗址文化层包涵与江南基本一样,但在江北的遗址,在分布上不像宁镇地区那样密集,而且愈北愈稀。我们推测安徽和县、全椒、巢县以及溯江而上的安庆地区,都可能有这一文化的存在。调查中所获得的现象与遗物,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湖熟文化的一些新内容,启发了一些新的认识,兹简略地分述如下。
(一)这一地区遗址下文化层中,不仅出现一些殷周式样残铜镞、铜刀,而且发现冶铜工具,如花旗营护国庵遗址发现砂陶勺,陶勺内表尚留有铜痕,是挹铜浆的工具;在担子朱勤大山遗址发现很多铜矿石。再看一下江南台形遗址有关冶铜遗存的普遍发现,证明了湖熟文化早期人们对冶铜技术的掌握。像江宁铜井镇,不仅是古代铜矿井所在,而直到现在尚在开采铜矿。这个古代产铜的地方,正是这一文化分布中心地区,这是否说明当时人们冶铜原料的应用,是就地取材呢?
(二)这一地区在有些湖熟文化层以下,出现青莲岗文化遗物,如江浦蒋城子、湖里泉。朱勤大山遗址,上层为标准的湖熟文化包涵,中层为龙山文化,最下为青莲岗文化遗存;中层有蛋壳黑陶、罐式鼎、鬼脸式足、条纹罐和竹节纹黑陶豆。这不仅说明在大江以北滁河流域出现了龙山文化遗存,而且它被压在湖熟文化层以下,因之使我们知道龙山文化分布面的南限。它与湖熟文化有所接触,而且早于湖熟文化,是可以肯定的。同时也说明三种文化时代的先后关系。
(三)在长江北岸沿江的山岗尽头,多有湖熟文化遗址。它们在山岗之边,或者与山岗相连,通常文化层薄,遗物贫乏,多黄灰土。遗物以红砂陶为主,质粗,鬲、罐占绝对优势,有少数印纹软陶,如江浦桥林的上单、樊城子、平山赵都是这样。这些现象是否表示出在山岗尽头居住的古人们时间短并且是较为早期的,可能是由于古代水位逐渐下降,人们由于生活便利渐渐地由高而下迁居于近山滨水而突出平地的台地上。
(四)长江北岸愈北,在湖熟文化遗存中殷周青铜器式样的陶器愈普遍,像江浦滁县交界地区诸遗址,六合县雪山、羊角山、郁云乌龟山等遗址更为突出,而江南宁镇地区愈南则适得其反。在六合县常出土铜戈、铜镞等兵器,与仪征破山口出土的完全一样。我们再看一下,在距此不远的洪泽湖西南岸泊岗,曾发现标准的商代残铜器如斝、角、罍等,这些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又如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殷周遗址普遍发现,且遗存比较原始些,这些是否可以推测为徐淮地区殷周文化由北向南发展与大江南北土著的湖熟文化相接触?后者受前者的影响而有新的创造呢?目前湖熟文化遗址科学发掘区域还少,墓群还没有发现,也许将来有关墓群的出现,会说明湖熟文化就是大江南北的奴隶制度时代?或者说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
执笔者:尹焕章 袁 颖
原载《考古》1962年第3期
【注释】
〔1〕南京博物院:《江宁湖熟史前遗址调查记》,《南京附近考古报告》,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
〔2〕尹焕章、张正祥:《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普查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3〕尹焕章、黎忠义:《江苏江宁元山镇遗址的试掘与调查》,《考古》1959年第6期。
〔4〕凌竞欧:《江浦县桥林镇附近发现古文化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