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层堆积及其主要现象

二、文化层堆积及其主要现象

从两次发掘的地层情况来看,这里文化层的厚薄是和土墩的高低成正比例的,墩子的中心部分也就是文化层最厚的地方。我们所发掘的21个半探坑中,文化层有厚到3米左右的,也有薄到1.4米的。其中约有半数的探坑地层比较清楚,保留了较多的早期遗存;另有半数的探坑普遍存在着晚期遗存打破早期遗存的现象。按照受扰乱程度的深浅不同,可以把全部探坑分成四种情况来叙述。

(一)第6、7、8三坑和14、15两坑的南半部除表土层外,都是较纯的早期文化层。以第6坑东壁断面为例:从地表到0.7米是表土层,土色作黄灰,夹有红烧土的碎屑,除早期石器和陶器外,还有六朝砖、铁棺钉等出土;0.7到2.23米是堆积很清楚的灰土层,土色有浓有淡(图三:1)。这层所含早期遗物最丰富,除石器、陶器和石料外,还有牛、羊、猪、鹿等兽骨出土,绝无晚期遗物;2.23到2.6米是白灰土层,遗物出土量不多,有石斧、陶罐、夹砂粗陶片和泥质几何印纹陶片等。

再以第7坑的西壁断面为例:从地表到0.18米是耕土层;0.18到0.42米是扰土层,0.42到1.72米是灰土层;1.72到1.88米是红烧土层;1.88到2.2米是白灰土层(图三:2)。灰土层以上的堆积情况和包含遗物都与6坑相同,但红烧土层是比较突出的,这点在下面还要叙述。白灰±层的土质比较坚硬,包含石器、陶器和兽骨等,有扁足鼎式陶器和泥质印纹软陶同出。

在14坑东南隅的灰土层下,还发现早期墓葬1座,把其下的白灰土层打破了。

(二)第2、3、4、5、24、25等6坑是部分受到扰乱的。其中2、3、4三坑和24坑东北部分的上部都有深浅不等的晚期遗存,如六朝或更晚的残墓;下部则是比较单纯的早期文化层。整个文化层的深度一般都在3米左右,可以分成三层来叙述:从地表到1米是耕土层,土质松软,包含夹砂红陶片、石料、石器以及六朝墓砖、铁棺钉和瓷片等,土层中还夹着红烧土块;1到2.5米是灰土层,也普遍夹杂着红烧土块,灰土的堆积有均匀的层次,土色也有浓有淡,在1.5米以上还夹杂有少量晚期遗物,到1.5米以下就纯是早期遗物了;2.5到3米是黄灰土层,这层是单纯的早期文化层,除石器、陶器外,还有铜箭头和铜锈渣出土。

图三 1.第6坑东壁断面 2.第7坑西壁断面

在5坑、25坑和24坑的西半部,文化层基本上只有两层。第一层是耕土和扰土层,深度从地面到1.6米,这层包含遗物很少,有晚期铁棺钉和完整石器同出。第二层是硬土层,深度从1.6到3.08米,土层中夹有很多红烧土块,也有成为烧土面的,在烧土面下有石器和铜刀以及铜箭头同出的现象。在25坑的西部,深度2.8米的硬黄土层下还出现了大量小石片的堆积层。

(三)第26、27、28、36、37、38六个探坑受到扰乱的程度较深。这些探坑的文化层一般也厚3米左右,各坑扰乱层的深浅不一,像36、37、38等坑内,有六朝墓的砖砌下水道一直深入3.8米以下的生土层中。在扰乱层中,除出有早期的石器和陶器外,还有几何印纹硬陶、小铜铃、六朝墓砖以及六朝或更晚的陶瓷器和陶瓷碎片出土。至于未被扰乱的地方,基本上接近于第一种情况各坑的文化层。如27坑的北部掘掉约1.5米厚度的扰土层以后,就是几层堆积均匀的灰土层,灰土层下是厚0.2米左右的红烧土面,在烧土面下也有一层白灰土。

(四)第1、10、11、12、13、14、15各坑北半部因位于墩子的斜坡上,文化层一般只有1.5米左右,并且都受到晚期扰沟的打破。

第一条扰沟位在第10探坑之内,从坑东壁横贯坑中而入西壁中,掘出部分长5米,沟中除早期遗物外,还有六朝墓砖和六朝以至明清的瓷片出土。第二条扰沟从1坑东南隅开始,经过1坑西北隅、12、13、14坑和15坑的北半部,而进入15坑的西壁内,掘出部分共长17米。扰沟的上口不甚明显,下掘0.7米左右才露出沟边打破灰土层和烧土层的现象,并且深入生土层中。沟形上宽下窄,沟底距地表为2.8米。沟内的土质较松,并杂有红烧土屑,出土遗物除石器、陶器外,还杂有铁棺钉和明清瓷片等。这两条扰沟大概都是晚期的排水沟。

各坑未被扰乱的地方仍有较纯的早期堆积,如12坑扰沟的北沿外,烧土面下的黄灰土层内出土遗物就有石器、夹砂红陶片、泥质印纹陶片以及兽骨等。

总起来说:遗址地层虽分上述四种,但除扰乱层外,文化层的堆积情况及其包含遗物还是大体上一致的。现在再把发掘中所见到的几个主要现象分述如下:

(一)红烧土和红烧土面 文化层内出现红烧土的情形非常普遍。一种是扰土层中的烧土,一般都成碎屑或小块,和灰土夹杂在一起。另一种是大小不等的烧土块堆积成层,但不成面,其厚度约0.4米,其中包含的遗物和灰土层相同,并有几何印纹硬陶同出。

烧土面也出现几处,厚度一般在0.2米左右,直径一般在0.5—1米,但也有面积较大的,如7、8两探坑间的椭圆形烧土面直径达6.5米,表面光滑,烟熏的痕迹显著,上面有圆形或长方形的小窝(图版五:2)。在这些小窝内大多发现有陶片、兽骨,甚或有小孩的骨架。烧土面上和附近出土的石器和陶器数量较多。又如27探坑发现的烧土面,直径为3.85米,其情况大体和7、8两坑间的烧土面相同。这些烧土面大致都是居住面的余留,而其上的小窝可能是炊煮食物的地方。

(二)石料和石片的集中堆积 在25、26两坑间,有一面积较大的石片堆积层,其厚度为0.21米,面积为5.23×3.8米,这些石片都是经过人工打制石器时的残留(图版五:1)。和石片同出的还有大量半成品的石料,多作锛形。这个石片层压在硬黄土层之下,紧接着生土层。附近还发现许多带有磨痕的砺石和一个穿孔旋下的石圆心(图版二:23)。

此外,在14、15两坑间,以及26、36两坑西部交界处也有石片堆积的情况,但范围较25、26两坑间的为小。

(三)铜石并存的现象 在2、3两坑深2米以下的灰土层中,出土了一些铜箭头和铜锈渣,同层出土的还有数量相当多的石器和陶器,土层都未经扰乱。在5坑深2米左右的烧土面下,也发现铜刀、铜箭头、铜鱼钩等和石器、陶器同出。这说明铜石并存的情形在这里并不是个别的现象。

(四)早期墓葬和灰坑 在13坑南壁、14坑东壁和36坑西壁下都发现有早期墓葬的痕迹,它们都压在灰土层之下,并且打破了白灰土层。如14坑东壁的墓葬,人架全长1.55米,骨骼较小,并有半个陶纺轮随葬。

在6坑底部的北面有半个灰坑露出,坑的南沿成坡状,上面有一层厚约0.3米的硬黄土层,表面有3个排列整齐的小圆窝,还有1个较大的长方形小坑。后者面积为0.4×0.12米,里面有1具小孩骨架,并且打破了硬黄土层,深入生土层中(图版五:3)。

所以,虽然这两次发现的早期墓葬不多,但已经供给了我们一些可靠的线索,为再一次发掘探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