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丹徒县赵家窑团山遗址,是继南京北阴阳营、锁金村〔12〕,丹徒断山墩〔13〕,仪征甘草山,江宁昝庙〔14〕,句容城头山,江浦蒋塍子〔15〕等遗址之后,经过较大规模正式发掘的又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其地层堆积厚,且文化层多,出土遗物较丰富。团山遗址的发掘,为探讨湖熟文化的起源和解决宁镇地区商周时期古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和文化遗物依据。

1.团山第一期,再次证实了宁镇地区确实存在一种早于湖熟文化的以点将台遗址下文化层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文化遗物以往在南京安怀村太岗寺、句容城头山等遗址中也有发现〔16〕,但囿于当时的认识,或归入了湖熟文化的范畴,或被认为是崧泽文化晚期的遗物。关于这一文化,由于发现和发掘的遗址不多,目前所知其主要特征是:皆压在湖熟文化早期地层之下:炊器以陶鼎和陶甗为主,不见陶鬲;陶器上有薄胎磨光黑陶,不见硬陶;带流带把器少见;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不见青铜器,也未见青铜炼渣。从文化遗物的特征来看,带刻划纹的陶鼎足似乎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而粗方格纹、粗绳纹和筒状大袋足的陶甗等又似乎受到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的影响。但是,这一文化不见河南龙山文化常见的鼎、甑、斝、罐一类典型陶器,亦不见良渚文化常见的鼎、簋、贯耳壶、鬶一类典型陶器和琮、璧等玉器。以此与浙江江山第二、三单元和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东下冯类型相比较,亦少见或极少见相同的文化因素。显然,对于这一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冠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或湖熟文化。从团山遗址第一期出土的文化遗物来看,应晚于点将台遗址下文化层,而第二期灰坑出土的文化遗物,又明显早于北阴阳营第三层,从两期的陶甗、陶罐等器形特征来看,继承关系十分明显,因而可以认为这一文化应为湖熟文化的主要来源,同时可以推知这一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应早于湖熟文化而略晚于良渚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大致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的时代相当。

限于目前的条件。对于这一文化,仅能得出如下初步认识:

(1) 是宁镇地区(含皖南东部)最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当然也不排除是最早的青铜文化的可能;

(2) 是湖熟文化的直接来源;

(3) 对于这一文化,似可命名为“点将台下层文化”,或暂称之为前湖熟文化,实质上,这是宁镇地区晚期新石器时代文化与青铜文化之间的过渡性文化。团山遗址的发掘,再次证实了宁镇地区以点将台下文化层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的存在,同时也证实了湖熟文化的直接来源是“点将台下层文化”。

2.团山遗址第二期出土了较多的文化遗物,充实了早期湖熟文化。早期湖熟文化一般以北阴阳营遗址第三层为代表,而团山遗址第二期灰坑H13、H9,显然早于北阴阳营遗址第三层,出土的陶甗、陶鬲和陶鼎,不仅说明了第一期与第二期有着直接的渊源,而且说明了湖熟文化的炊器是从陶甗、陶鼎和陶鬲并存逐步过渡到以陶鬲为主的。灰坑中出土的带流刻槽盆、陶甗、陶鼎等,丰富了早期湖熟文化器类,而地层中出土的陶觚形杯和底部刻有文字符号的硬陶粗柄豆,尽管是第一例,然亦可证实湖熟文化与中原商文化及邻境的马桥文化、吴城文化一样,同样有酒器和文字,其文字似与商代甲骨文为同一文字系统。从陶鬲、甗、鼎、带流刻槽盆、觚形杯、大圈足镂孔豆、缸以及刻划文字来看,显然早期湖熟文化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强烈影响。

3.第三期出土的大量素面陶鬲和陶甗等,反映了这一时期受中原商文化影响的逐渐减弱,而土著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改造和融合逐渐加强。团山遗址的第四、五、六期在以往发掘的基础上虽没有重大突破,但由于团山遗址的分期以明确的地层叠压为依据,因而对宁镇地区商周时期古文化的分期和文化序列的确定,无疑建立了一个以地层叠压为依据的新的标尺。

执 笔:刘建国 戴宁汝 张 敏

陶器修复:王嘉宾

绘图拓片:郝明华

摄 影:徐铁城 史宝珍

原载《东南文化》1989年第1期

【注释】

〔1〕尹焕章、张正祥:《宁镇山脉及秦淮河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普查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2〕南京博物院:《江宁汤山点将台遗址》,《东南文化》1987年第3期。

〔3〕杨德标、杨立新:《安徽江淮地区的商周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4〕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北阴阳营第一、二次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5〕1983年秋南京博物院主持,华东四省文物干部培训班参加。对句容城头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本文所引,均系该次发掘资料。

〔6〕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科学出版社,1959年。

〔7〕刘兴、吴大林:《谈谈镇江地区土墩墓的分期》,《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

〔9〕邹厚本:《江苏南部土墩墓》,《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10〕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东南文化》1988年3、4期合刊。

〔11〕江苏省驻仪征化纤公司文化工作队:《仪征胥浦甘草山遗址的发掘》,《东南文化》第2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12〕尹焕章、蒋赞初、张正祥:《南京锁金村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13〕1981年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发掘。

〔14〕1975年和1979年南京市博物馆两次发掘。

〔15〕1983年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大学等单位发掘。

〔16〕南京博物院:《南京安怀村古遗址发掘报告》,《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又见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编:《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太岗寺工作组:《南京西善桥太岗寺遗址的发掘》,《考古》1962年第3期;镇江博物馆:《江苏句容城头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