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二文化层
2B层
1.生产工具:仅见石刀,共2件。TI②:11,近长方形,单刃稍内弧,上部钻孔未透。青褐色,灰岩。长13.8、宽5.8、厚0.7厘米(图九:19)。T1②:109,新月形,单刃外弧,背脊内弧,双孔。淡青色,变质岩。长9.6、宽3.6、厚0.5厘米(图九:9)。
2.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夹砂红陶多见鼎、甗,未见鬲。另有夹砂黑衣陶,多为罐类。夹砂陶的火候均较高。还出有泥质黑衣陶刻槽盆及豆等,未发现硬陶和原始青瓷。
鼎 完整或可复原的未见。鼎足多为扁锥形或扁三角形,足根处饰双目或多目状捺窝纹,也间有鱼鳍形足和扁三角形划纹足,鼎腹较浅似盆(图六:4、5、9)。
甗 1件(T1②:104),残。夹砂红陶。型体瘦长,上部腹壁斜直,束腰,腰饰一周凸棱及4个对称捺窝纹,下部弧腹,高弧裆,袋足。腰径11.6、残高30.8厘米。

图八 第二、三文化层陶器纹饰

图九 铜、石器
1、2、3、5、6、7.陶纺轮(T1②:93,H3:4,H1:5,T1②:95、96、99) 4.陶拍(T1②:92) 8、10、11.石镞(T1③:7、T1②:89、T1③:4) 9、17、18、19.石刀(T1②:109、91、94、11) 12.骨锥(T1②:12) 13.蚌刀(T1②:103)14、20—24.石锛(T1②:13,T1③:6,T1②:21、1,T1③:8、3) 15.Ⅱ式青铜镞(T1①:20) 16.Ⅰ式青铜镞(T1①:18)
刻槽盆仅见腹片,为黑衣陶,素面,内刻竖线细槽纹(图八:12)。
豆 4件,残。分二式。
I式:2件。泥质黑衣陶和灰陶。浅弧腹,圜底,矮圈足。腰部及底外饰绳纹。T1②:22,足径13.6厘米(图七:8)。
Ⅱ式:1件(T1②:68)。泥质黑衣陶。上部残,高圈足,足上饰多道凹弦纹(图七:19)。
另,纹饰在出土陶片中以弦切纹为多见。弦切纹的特征是将单弦纹或多弦纹进行等距离的斜向切割。多弦纹经切割形成斜梯格状纹。弦切纹常见于夹砂红陶及夹砂黑衣陶上(图八:7、20)。另在夹砂黑衣陶上还见由弦切纹与方格纹或梯格纹联合组成的纹饰(图八:3、13、17)。
2A层
(一)遗迹
灰坑1个(H2),位于棕色土内。锅形,口径2—3、深1米。灰黑土堆积,内含绳纹鬲、甗、刻槽盆等陶器。
(二)遗物
1.生产工具:有石锛、石刀、石镞、蚌刀和陶、石纺轮等。
石锛 3件。Tl②:l,长方形,单弧刃,背面平直,体型较厚。青褐色,灰岩。长9.2、宽3.5、厚3厘米(图九:22)。T1②:21,近倒梯形,体型扁平,单刃外弧。紫色,砂质页岩。长9、宽5.8、厚1厘米(图九:21)。T1②:13,小型,近长方形,单平刃,背部稍弧突。青色,灰岩。长4.4、宽3.2,厚1.2厘米(图九:14)。
石刀 2件(T1②:91、94)。半月形,单平刃,上部穿双孔。青褐色,灰岩。长10—12、宽3.6—4、厚0.5厘米(图九:17、18)。
蚌刀 1件(T1②:103),残。近长方形,刃口稍外弧。残长6.3、宽4.3厘米(图九:13)。
石镞 2件。宽柳叶形,有脊。青褐色,灰岩。T1②:89,长7厘米(图九:10)。
纺轮 5件。分四式。
I式:2件。泥质黑衣陶。扁平圆形,上下等径,中间穿孔。T1②:93,轮径4.1、厚0.6厘米(图九:1)。
Ⅱ式:1件(T1②:99)。泥质灰陶。饼状,轮面稍弧凸,孔缘饰一周芒状纹带,底稍内凹,穿孔。轮径5、厚1厘米(图九:7)。
Ⅲ式:1件(T1②:95)。石质。算珠形。侧面浅刻竖线纹,面缘刻齿轮状纹。青色变质岩。轮径3.6、厚1厘米(图九:5)。
IV式:1件(TI②:96)。石质。体扁薄,两面穿孔。青色变质岩。轮径5.4、孔径1.1、厚0.5厘米(图九:6)。
骨锥 1件(T1②:12)。锥体呈三角形片状,稍外弧。长10、宽2.4厘米(图九:12)。
陶拍 1件(T1②:92),残。夹砂红陶。椭圆状,弧面。刻划菱形纹。残长3.5、宽4.5、厚1.6厘米(图九:4)。
2.生活用具:陶器,其陶质比例与2B层类似,以夹砂红陶为主,次为泥质黑衣陶和泥质红陶,灰陶比例小,并出现硬陶和原始青瓷。器形以鬲、甗、缸、罐、盆、刻槽盆、钵、杯、豆等为多见。
鬲 4件,分二式。
I式:3件。夹细砂红陶,胎壁薄。尖唇,宽沿稍凹,直颈,弧腹,高尖裆,袋足下有尖锥状足尖。肩部有一二道弦纹,颈、腹饰细绳纹。H2:3和T1②:108,口径18、高20厘米(图六:12、13;图十:3)。
Ⅱ式:1件(T1②:60),残。夹砂红陶。敞口,翻沿,近直腹,高弧裆,足尖平。素面。口径20、高约21厘米(图六:11)。
甗 1件(H2:5),上部残。夹砂红陶。束腰,高弧裆,深袋状足,足尖平。腰饰一周捺窝纹。腰径8、残高16.4厘米(图六:10;图十:1)。
缸 4件,残。夹粗砂红陶。平口,深直腹,小底,胎壁厚1.7—3.2厘米。H2:7、T1②:18,残存底部,直腹弧收,粗矮圈足。外饰粗绳纹或云纹。足径10.4厘米(图六:3;图八:4、6)。T1②:4、8,残存口、腹部,平沿,深直腹。口下堆饰一周捺窝纹带,其上、下饰方格纹。口径30.4厘米(图六:14;图八:16、22)。
罐 3件,均残存上部。分三式。
I式:1件(T1②:8),下部残。泥质红陶。圆唇,宽沿,束颈。口下印一周雷纹,其下拍印横、竖向梯格纹。口径38厘米(图七:21;图八:10)。
Ⅱ式:1件(H2:15)。泥质红陶。敞口,方唇,束颈,突弧肩。口下分层拍印横、斜、竖向梯格纹。口径34、腹径46厘米(图七:22;图八:8)。
Ⅲ式:1件(T1②:29),下部残。硬陶,紫褐色,紫胎。侈口,束颈,弧肩。口内和口沿下各饰多道凹弦纹。口径14厘米(图七:11)。
另出有一罐底,泥质红陶,圜底内凹,外饰梯格纹,底径12厘米(图七:I6)。
盆 2件,残。分二式。
I式:1件(H2:10),残。泥质红陶。敞口,尖唇,宽沿内凹,弧腹。口下拍印竖向梯格纹。口径28、残高8.6厘米(图六:1)。
Ⅱ式:1件(T1②:5)。泥质灰陶。侈口,宽沿,束颈,弧腹。腹外堆饰一周绹纹,口以下饰绳纹。口径26.4、残高9.2厘米(图六:2)。
刻槽盆 4件,残。分三式。
I式:1件(T1②:49)。夹砂红陶。直口,上有凹槽,上腹较直,弧收,平底。口下印二周凹弦纹,内刻双线大菱纹。口径22.6、高16、底径10厘米(图七:20;图八:23)。
Ⅱ式:2件。泥质红陶,桔黄色,灰胎。直口,圆唇,弧腹内收。口下饰三周凹弦纹,其下印梯格纹,内刻单线小菱纹。H2:14,口径21厘米(图七:17)。
Ⅲ式:1件(T1②:73)。泥质黑衣陶。敛口,方唇,折肩,弧腹。口下印二周弦纹,其下饰细绳纹,内刻单线菱纹。口径16厘米(图七:7;图八:14)。
另外,在出土陶片中,还有分属7件刻槽盆的口、腹片,表面多饰绳纹,亦见梯格纹和叶脉纹,内皆刻划菱纹,由单线至四线交叉组成。刻槽盆内的划纹多见磨损痕迹,有的几乎被磨平,表明其用途确有研磨的作用(图八:2、15)。

图十 2A层出土陶器
1.甗(H2:5) 2.Ⅰ式钵(T1②:2) 3.Ⅰ式鬲(H2:3)4.Ⅴ式钵(T1②:19)5.Ⅰ式杯(H2:12)6.Ⅲ式盖(T1②:15)
钵 8件。分五式。
I式:1件(TI②:2)。夹砂红陶。敛口,弧腹,平底,素面。口径10.4、高8、底径7.2厘米(图七:1;图十:2)。
Ⅱ式:1件,T1②:25。夹砂红陶。口微敛,弧腹,上有一对横向半环耳,最大径在下部,平底,口下饰一周指甲纹。口径12、高9.4、底径6.2厘米(图七:4)。
Ⅲ式:2件,残,硬陶,紫褐色,灰白胎,施茶绿色薄釉。口微敛,方唇,唇上有凹槽,斜弧腹。口外有对称的一对扁半环耳。耳面刻竖线纹。T1②:30,口径25厘米(图七:13);T1②:36,扁耳较大,耳宽4.5、高4厘米。
Ⅳ式:2件,残,硬陶。敞口,尖唇,斜腹,口下有对称扁半环耳。内外饰多道凹弦纹。T1②:33,口径17.2厘米(图七:14)。
Ⅴ式:2件。硬陶。敛口,突圆肩,斜腹,平底。T1②:19,肩部饰三周凹弦纹,内施多道弦纹,底外刻有“MII”划文记号,表面泛光泽,有薄釉。口径15.2、高6.6、底径8.2厘米(图七:12;图十:4);T1②:40,肩部有一对扁半环耳,底残,口径16厘米(图七:15)。
盖 3件。分三式。

图十一 第一文化层陶器(8约1/14,余约1/7)
1.甗(H1:8) 2.瓿(H1:2) 3.Ⅲ式盘(T1①:16) 4.Ⅱ式盘(H1:9)5.Ⅰ式盘(T1①:4) 6.鬲(H1:3) 7.豆(H1:14) 8.瓮(H1:9) 9.罐(T1①:8) 10.盆(T1①:22)

图十二 第一、三文化层出土陶器
1.Ⅱ式鼎(H3:3) 2.釜(H3:1) 3.Ⅲ式罐(H4:6)4.瓿(H1:2)5.甗(H1:8)6.鬲(H1:3)7.Ⅰ式盖(H4:10)8.匜(H4:4)9.匜(H4:2)

图十三 第一文化层陶片纹饰
I式:1件(T1②:7)。夹砂红褐陶。伞形面,腹壁中间稍凹,钮圆形,素面。盖径19.2、高7.2、钮径5厘米(图七:9;图十四:右下)。
Ⅱ式:1件(T1②:20)。硬陶。仅残存圆形钮。钮径7.2厘米(图七:6)。
Ⅲ式:1件(T1②:15)。硬陶。腹壁为弧形,顶存圆形钮。饰多周凹弦纹。口径15.6、高5.8、钮径5.6厘米(图七:10;图十:6)。
杯 2件。分二式。
I式:1件(H2:12)。泥质灰陶。直口,圆唇,直腹,腹下弧收,平底。口径7.2、高6.2、底径4厘米(图七:18;图十:5)。
Ⅱ式:1件,T1②:24。泥质黑衣陶。口残,斜腹,饼形足,足端外侈。足径6.4厘米(图七:2)。
豆 2件,分二式。
I式:1件(T1②:16)。泥质灰陶。口微敛,斜弧腹,喇叭形圈足,足端外侈。口径14.2、高8.4、足径10厘米(图七:5)。
Ⅱ式:1件(T1②:23)。硬陶。残存圈足,喇叭形。饰多周凹弦纹,足面有4个两两对称的长方形镂孔。足径15.8厘米(图七:3)。
鼎 未见可复原之物。足有少量出土,有圆锥形(图六:7)和扁锥形2种,后者并见有饰双目窝纹者。
角状把手 4件。夹砂红陶。前端向上翘起,剖面呈长方形或椭圆形,是鬲或鼎的把手(图六:6、8)。

图十四 陶器
左.甗(H4:1) 右上.瓮(H1:9) 右下.Ⅰ式盖(T1②:7)
另出少量的原始青瓷片,多属豆把之类。
纹饰 在该层出土的全部陶片中,有纹饰的占30%,素面占70%。纹饰共有10种,以绳纹和梯格纹为主。
绳纹 普遍施用于各类陶器,其中粗绳纹多饰于粗砂陶缸,细绳纹常饰于I式鬲和刻槽盆,间断绳纹(由弦纹切断绳纹所致)多施于器物的口、肩部。
梯格纹 是该层几何形纹饰的主体成分,多施用于泥质红陶的罐、盆和刻槽盆上,并在大型器物上常采用横、竖、斜相间的手法组成组合纹。.
弦纹 多施于泥质灰陶和硬陶,常饰在器物的口、肩部位。
划纹 多是交叉线条组成的菱形结构,多施于刻槽盆内或夹砂陶罐的肩部。
套方格纹和雷纹 仅见施于硬陶,且拍印得浅细而杂乱。该层硬陶以素面为主,有纹饰的只占32%左右(图八:18、5、6、19、11、9、21)。